-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2011-07-18 19:54:15)
转载标签:
杂谈
漏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医炎、鼓室积液)(谭敬书、李凡成体验)宣告工夫:2010-01-09宣布者:李凡成(走访人次:992)漏出性中耳炎与咽鼓管性能阻碍有关。上呼吸道传染常惹起咽鼓管炎症性梗塞,鼻咽淋巴组织增生(如腺样体肥硕)、肥厚性鼻炎等可导致咽鼓管机械性堵塞,以及中耳气压伤等,从而使中耳腔组成负压,致中耳黏膜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添,鼓室展现漏出液而造成本病。万一病情重复暴发或病程迁延,则致咽鼓管常年闭塞、鼓室黏膜增生、肥厚、黏连,鼓膜变厚、浑浊或萎缩等转变,致听力受损。
临床上,本病有急性期与慢性期,但急性期与慢性期之间无鲜明界线。急性期者,中医称为耳胀,慢性期者,中医称为耳闭。中医古代文献关于耳胀、耳闭的材料只有半点零落记述。如宋?杨士瀛《仁斋直指》载:耳胀痛,用虎耳草汁滴入耳内,痛即止。明?薛铠《保婴撮要》卷四:耳…或胀痛,或脓痒者,邪气客也。明?窦梦麟《疮疡体验全书》卷二:耳胀痛,用江鱼齿(又名脑内骨)火煅为末,水调滴入耳内。余景和《外证医案汇编》卷一中录有鲍宝山,肝气挟湿,右耳胀痛,以疏风胜湿治之,某,舌白,咳嗽,耳胀,口干,此烦热上郁,肺气不宣使然,当用辛凉,宜薄味道等医案。及至近代,陆洁净《群众万病顾问》始立耳胀病名,指出:何谓耳胀?耳中作胀之病,是谓耳胀。并罗列了病源、症状及治法。关于耳闭,以《内经》论述为早,如《素问?生机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能够视,耳闭不能够听。这里之耳闭指症状。耳闭作为病名,首见于明?方隅《医林绳墨》卷七,其云:耳闭者,乃属少阳三焦之经气之闭也。又说:或有年老,气血虚弱,不能全听,谓之耳闭。古医籍中,耳闭与耳聋意义无显著差异。在治疗学方面,《灵枢?刺节真邪》载有自行咽鼓管吹张法,明?曹士衍《保生秘要》的叙述更为详明;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记录了鼓膜按摩法。如《景岳全书?耳证》卷二十七:窍闭证,非因气血之咎,而病在窍也,当用法以通之…凡耳窍或损、或塞、或震伤,以致暴聋或鸣何止者,即宜以手中指于耳窍中轻轻压抑,随捺随放,随放随捺,或轻轻动摇,以引其气,捺之数次,其气必至,气至则窍自通矣。凡值此者,若不速为领导,恐因此渐闭而竟至不开耳。
辨证论治
1、肺失宣降证
中耳属肺之系,以中耳有窍(咽鼓管)通于颃颡(鼻咽部),颃颡亦为气道,属喉,为肺之系;中耳黏膜为呼吸黏膜瓦解而来且与呼吸道黏膜相连续,二者的细胞与分泌物成分统一。故外感风邪,皮毛受之,肺系不清,咽鼓管咽口黏膜肿胀致其管道闭塞为病。症见自发耳窍内胀闷闭塞难受,耳鸣轰轰,自声加强,听力减低,可伴鼻塞流涕。检验见耳膜稍内陷,或有略微充血,鼻咽部黏膜及鼻黏膜潮红充血肿胀。舌淡红,苔薄,脉浮。
属风寒闭窍者,治以疏风散寒,宣肺通窍,所谓耳聋治肺,可用《和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加减。常用药物,麻黄6g,杏仁、葶苈子、白芷各10g,炙甘草、石菖蒲各6g。风寒重,酌加桂枝6g,白芍药12,生姜3片,大枣5枚。
属风热闭窍者,见小便黄,口微渴,或有咳嗽黄痰,舌偏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宣肺通耳,用《温病条辨》银翘散。常用药物,金银花15g,荆芥、连翘、桔梗、黄芩、杏仁、白前各10g,竹叶、薄荷、柴胡、甘草各6g。
加减:伴鼓室少量积液者,乃肺失宣降,津液壅滞,停饮于中耳所致,加车前子10g,木通6~10g,利水通窍。
2、少阳经气痞塞证
少阳经脉循行于耳,明?薛立斋《保婴撮要》卷四说:耳者心肾之窍,肝胆之经也。心肾主内症精血不足,肝胆主外症风热有余。若因外感,少阳受邪,经气痞塞,则耳内胀闷闭塞感,自声加强,耳鸣。伴头昏胀痛,口苦咽干。检验见鼓膜内陷,或有血管爬行;舌淡红,苔薄,脉浮弦。
治以疏利少阳,行气通窍为主,用通气散合小柴胡汤。常用药物,柴胡、黄芩、川芎、香附子、法半夏、白芷、车前子各10g,石菖蒲、甘草各6g。
3、饮停中耳证
本病一些患者常重复中耳积液,穿刺抽液只能取效一时,或置管后中耳积液仍长流何止,时常可见鼓膜淡黄有积液线,舌质胖嫩,或有齿痕,脉濡或缓,可从饮停中耳论治。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诸病候》云:若膀胱有停水,浸渍于肾,则耳聋而气满也,当指此而言。
饮属水液,中医学以为,肺主宣发,脾主运化,肾主气化,均与水液的代谢历程有关。因而,凡漏出性中耳炎鼓室有显著积液体征,甚至重复积液,治疗之法,当留神利水通窍,可用猪苓散、五苓散之类加减。常用药物,茯苓、白术各12g,泽泻、车前子、猪苓各10g,桂枝、炙甘草、石菖蒲各6g。
临床,以通气散合泽泻汤加石菖蒲,结果多良,药用:柴胡、香附、川芎、泽泻、白术各10g,石菖蒲6g。通气散具行气通窍开闭之力,石菖蒲味辛性温,除湿浊而通九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