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秀》篇看袁宗道的诗文主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论文》篇看袁宗道的诗文主张-汉语言文学 从《论文》篇看袁宗道的诗文主张 姚喜慧 摘 要:袁宗道是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理论主张对公安派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他作于万历二十四年的《论文》上、下篇,分别从辞达、反对模拟主张学古之达、尚理这三个方面抨击了前后七子模拟剽窃之陋习,并阐明了其诗文主张,指引着公安派走向反模拟、抒性灵的道路。 关键词 :袁宗道 尚辞达 反对模拟与学古之达 立本尚理 万历年间,前后七子复古模拟之潮涤荡着整个正统文坛。《明史·文苑传》记录“弘、正之间,李东阳出入宋、元,溯流唐代,擅声馆阁。而李梦阳、何景明倡言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明之诗文,于斯一变。”[1]《列朝诗集小传》:“献吉以复古自命曰:‘古诗必汉魏,必三谢,今体必初、盛唐,必杜。舍是无诗焉。’牵率模拟,剽贼於声句字之间,如婴儿之学语,如桐子之洛诵,字则字、句则句、篇则篇,毫不能吐其心之所有,古之人固如是乎。”[2]前、后七子因对台阁体雍容平易的文风不满,便“卓然以复古自命”,希冀恢复优良的古文传统,并以此比肩唐宋古文运动。可他们在践行复古主张时,多是语句字词的模拟,根本没有触及汉唐古文的实质,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让他们的文章佶屈聱牙,难以卒读。在这样的背景下,袁宗道创作了《论文》上、下篇,在揭擿了前后七子复古之失的同时,又提出了三方面建议,有破有立,踏上了坚定的反模拟、写心声之路。 一、尚辞达 “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展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矣,况能如心之所存乎?”[3]伯修在《论文》开篇便发出 “言不尽意”的感慨,这是很多作家都曾遭遇过的障碍,伯修也不能例外。但是伯修并不仅仅是浩叹一番“意不称物,言不逮意”,他有更深的意蕴涵具其中,这更深的意蕴他借孔子之口说了出来:“故孔子论文曰:‘辞达而已。’”文章是创作主体意念的载体,而语言又是文章表象的存在,当意念转换成语言时,便有了辗转隔膜,故而会言不达意。既然言总是不能尽意,那么又何须像复古派一样,卯足干劲在语言上费工夫呢?辞达即可! 《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4]孔安国注曰:“凡事莫过於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5]可见孔子主张的是言辞中不要用过多的藻饰,能够清晰达意就足够了。后世文人们多于此附会己意,如《文心雕龙》:“至尧有《大唐》之歌,舜造《南风》之诗,观其二文。辞达而已。”[6]刘勰认为这些年代久远的诗歌,艺术性不足,仅仅只能达意而已,将“辞达”划入了低水平表达的层次。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说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7]苏轼不仅划定了辞达的范围,而且认为辞达是写文章的重要准则,对辞达极其推挹。伯修所提倡的“辞达”,也与孔子原意大相径庭,他在寻绎语言内在理路的基础上,张皇幽眇,概括出了语言的平易性、时代性、形象性三方面特点: 第一,语言的平易性。前、后七子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8]的主张把持文坛,尤其注重对秦汉古文和盛唐诗歌中语言句式的模拟、抄袭。“今人读古书,不即通晓,辄谓古文奇奥,今人下笔不宜平易。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古文中的奇字奥句是年代久远之故,并不是刻意为之,作者以讽刺味十足地反问来批判那些专于模拟的时人,并表达了自己对古文语言的意见,即应“通晓”“平易”。“故《史记》五帝三王纪,改古语从今字者甚多:‘畴’改为‘谁’,‘俾’为‘使’,‘格奸’为‘至奸’,‘厥田’、‘厥赋’为‘其田’、‘其赋’,不可胜记。”司马迁在《史记》中改古语从今字就是对“语言应平易”很好的例证。 第二,语言的时代性。复古派在追求奇字奥句的基础上变本加厉,开始扰乱“时制”:“今却嫌时制不文,取秦汉名衔以文之”,这种做法实质上只是一种呆板、笨拙地替代,将一批陌生遥远的话语涌入当代的语言中,酝酿出一种不合时宜的语言氛围,甚至带上了矫揉造作的气息。这在无形中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剪断了活跃思维地蔓延。“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意谓语言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9]语言同文学一样,也具有时代性。因而时人作文之时,不要拘泥于古制,从时制出发即可。 第三,语言的形象性。“且空同诸文,尚多己意,纪事述情,往往逼真,其尤可取者。”袁宗道毫不掩饰对李梦阳文学成就的认同,认为他

文档评论(0)

ipad0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