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中医学导论六.ppt
* * 变化事件 压力 变化事件 压力 1.配偶死亡 100 11.家庭成员健康变化 44 2.离婚 73 12.妊娠 40 3.夫妇分居 65 13.性功能障碍 39 4.坐牢 63 14.增加新的家庭成员 39 5.亲密家庭成员丧亡 63 15.业务上的再调整 39 6.个人受伤或患病 53 16.经济状态的变化 38 7.结婚 50 17.好友丧亡 37 8.被解雇 47 18.改行 36 9.复婚 45 19.夫妻多次吵架 35 10.退休 45 20.中等负债 31 第三节 病机 概念:利用中医学理论阐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异常变化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规律。 基本形式 一、邪正消长 二、升降失常 三、阴阳失调 一、邪正消长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之间的损伤和抗损伤的斗争中所发生的消长变化。 (一)邪正消长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实:邪气亢盛。“邪气盛则实” 虚:正气不足。“精气夺则虚” 2.虚实变化 虚实错杂:邪盛和正衰同时并存。 虚实转化:实邪久留而损伤正气,或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聚。 虚实真假: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至虚有盛侯”和“大实有羸状”。 (二)邪正盛衰与病势的趋向和转归 正胜邪退 邪去正虚 正虚邪恋 邪正相持 邪盛正虚 好转 相持 恶化 二、升降失常 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功能失去平衡的病理变化。 (一)气机升降失调具体表现 1.气滞 2.气逆 3.气陷 4.气闭 5.气脱 1.气滞 1.1 气机郁滞:包括气滞和气郁,气行不畅,甚至阻滞,或气郁而不散,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 1.2 病理表现: 闷、胀、痛是共同的病理表现。 肺气壅滞:胸闷,喘咳。 肝经气机郁滞:胁肋胀,少腹胀痛,时作时止,得矢气、嗳气则舒。 2.气逆 2.1 气逆即气升多降少而上逆的病理状态。多由情志内伤,或饮食冷热不适,或外邪侵犯,或痰浊壅滞,亦有因虚而致者。 2.2 病理表现 气逆多见于肺、胃、肝等脏腑病变。 气逆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可见咳逆、气喘。 气逆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或呃逆、嗳气。 气逆在肝,肝气逆上,则发作头痛而胀,面红目赤,易怒等症。 3.气陷 3.1 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 与脾气虚损的关系最为密切。 肺脾气虚者不宜多喝茉莉花茶 3.2 病理表现 分为“上气不足”和“中气下陷”两方面。 3.2.1 上气不足指由于脾气虚损,升清不足,致头目失养,可见头晕,眼花,耳鸣,疲倦乏力等症。 “上气不足,脑为之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3.2.2 中气下陷 脾气虚损,升举无力,可致脏腑位置下移,形成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 脾气虚陷,运化失职,可致清浊升降失调,可并见少腹坠胀,便意频频等。 气陷多由气虚发展而来,故又兼见疲乏无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脉弱无力等气虚症状。 4.气闭 即气之出入障碍,主要指气郁太过,上壅心胸,闭塞清窍,以致突然昏厥,或浊邪闭塞气道,气之出入受碍,肺气郁闭,呼吸困难的病理状态。 4.1 气闭病变产生的原因,多由情志抑郁,或外邪、痰浊等阻滞气机出入所致。 气闭的病机都属于多种原因而致气的外出与纳入受阻,因而气闭不畅之故。 4.2 病理表现 多为气机不利,郁于心胸,闭塞清窍,可见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同时兼见四肢逆冷,甚则四肢拘挛。 若因外感六淫,或痰浊内阻,则可致肺气郁闭,气道不畅,可见呼吸困难,甚则气急鼻煽,面色青紫等。 5.气脱 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脱逸,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5.1 气脱病变形成的原因 多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 慢性病,长期消耗,正气衰竭,以致气不内守而外散脱失。 因大出血、大汗出、频繁吐下等,致使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等所致。 5.2 病理表现 由于气的大量外散脱失,全身之气严重不足,气的各种功能突然全面衰竭,可出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软瘫,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 三、阴阳失调 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表现形式: 阴阳偏盛、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阴阳格拒 阴阳亡失 (一)阴阳偏盛 阳偏盛: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甚)的实热证。 阴偏盛: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甚)的实寒证。 (二)阴阳偏衰 阳偏衰: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 阴偏衰:即阴虚,指机体之阴气不足,滋润、宁静、潜降、成形和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阴不制阳,因而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过等阳偏亢的病理状态。 阳偏胜 阴偏胜 阳虚则阴盛 阴虚则阳亢 (三)阴阳互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