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第九章学科介绍课程讲述.pptVIP

中国新闻史;第九章学科介绍课程讲述.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新闻史;第九章学科介绍课程讲述.ppt

1936年12月14日,西安事变消息传出的第二天,张季鸾在《西安事变之善变》中明确表示“吾人认为公私各方应迅速努力于恢复蒋委员长之自由,倘其有济,则劝政府必须宽大处理,一概不咎,国家问题,从长计议”。 过了几天,张季鸾完成了著名的《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宋美龄让何应钦加印数万份空投到西安城。据时人回忆,当时东北军将领看了这篇时评既感动又泄气,这篇文章将东北军的处境和遭遇说得极其透彻,深入肺腑,张学良阅后也神色大变。 虽然张季鸾对蒋介石始终怀揣这报恩之心,但他一直对于“四不主义”谨行不渝,对于报人的身份极其珍视,他活了55岁,报人的身份陪伴了他30年。 在他主笔《大公报》期间,每天下午主持编务,首先阅读各报评比短长,然后分配工作,晚间亲自处理重要新闻,主要标题和版面安排他都斟酌推敲,反复思虑,对自我要求到苛刻的地步。下属常见他因为重要新闻排错一字而终日不乐,顿足叹息。每天到深夜临近排版之时,确定下最新鲜的社论选材,立刻提笔疾书,每写好一段立刻送到工厂排字,边校边改,一气呵成,往往能够做到篇幅刚好,一字不易。 和整日不苟言笑的胡政之不同,张季鸾总是愉快健谈,人缘极好。王芸生说:“他那副永远笑容可掬的面孔,那段永远愉快高兴的神情,具有强大的魔力,虽到晚年已霜发盈巅、咳嗽不休,而大姑娘小媳妇们还是喜欢张先生”。 凡是他所在之处,一定迎来送往,会客不绝。他是蒋介石的座上宾,又和共产党林伯渠私交甚厚,他和达赖、班禅有通信往来,也常与梅兰芳等京剧名角讨论词曲配唱,他逝世时,杜月笙都赶来抚棺痛哭。毛泽东后来说:“张季鸾摇着鹅毛扇,到处做座上客,这种眼光六路,耳听八方的方法,确实总编辑应该学习的”。 身为陕西人的张季鸾性格中有着同样坦荡仗义、古道热肠,1926年邵飘萍遇难之后,张季鸾自己生活尚无定着,却毅然将邵飘萍的家眷接到天津负责照料。不久,新记开张,他将总编辑薪水300元中100元赠与邵氏遗属。 淞沪会战期间,张季鸾洗的椅子,达官贵人馈赠金银首饰颇多,张季鸾将其全部捐赠 给前线。战士的重庆,白喉等疾病盛行,针药奇贵,普通病人无法承担,张季鸾趁着去香港的机会自费购买了若干药品带回捐赠给医院。 做了15年的《大公报》主编,临终的时候身边只有10元,胡政之对同人们说:“张先生生平,不事生产,他的遗属生活教育,一切本社都要负责照料”。 在逝世之前,张季鸾还是完成了他人生中的三件得意事:一是他在26岁时为孙中山起草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二是他50岁时喜得贵子;三是1941年5月15日,也就是他逝前123天,《大公报》获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授予的1940年度的荣誉奖章。这个奖章是中国报纸的第一次与《泰晤士报》、《纽约时报》、《曼彻斯特卫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朝日新闻 》等报纸获得同样的荣誉,也是唯一的一次。这个在每天遭受日夜轰炸的城市中努力坚持的报纸,在世界局势最动荡、战争形势最艰难的1941年,以自己的决心和顽强表现,赢得了国际新闻界的尊重。 张季鸾过早的去世实属不幸之事,但所幸的是他临终前看到的《大公报》是在最光荣的时期,他的逝世也因此享有了中国报人从未有过的光荣。 国共两党都给与了极高的评价,虽然他曾在皖南事变时责备中共破坏抗战,曾与周恩来打过笔仗,但是周恩来仍然发来唁电,盛赞他是“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蒋介石曾亲自去探病,因此在唁电中痛陈“握手尤温”。参加公寂大会的国民党方面的有蒋介石、孔祥熙、张治中、陈布雷,中共方面的有周恩类、董必武、邓颖超、潘梓年,加上生前好友沈钧儒等,是不能再鼎盛的阵容。陕西方面恳请灵柩归葬家乡,陕西各界有3000多人在西安迎候,全市下半旗志哀,虽然战事正紧,蒋介石也特地从四川去陕致以祭奠,可谓史无前例,备极哀荣。 张季鸾的去世意味着《大公报》一个时代的终结,但是他留给大公报乃至整个中国的报界的精神财富是丰硕的。1902年英敛之将他所办的这张报纸命名为《大公报》,就是为了向读者昭示这样的办报立场—“忘我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到了吴、胡、张三人接手创办新记大公报时,他们在英敛之的这种办报思想基础上又进一步:一个真正的报人必须具备“公、诚、忠、勇”的品质。 所谓“公”就是指动机要公,也就是张季鸾所说的,竭力将自我撇开,记事立言立求客观公正,做到不以报纸谋私利,不以报纸为私用。当1941年大公报荣获密苏里新闻奖之后,胡政之、张季鸾在美国广播中说:“同人相约不作政治活动,不求权势财富,亦不求虚名。······我们对全国任何和个人或党派并无说好说坏的义务。除去良心命令之外,精神上不受任何的约束,我们在私的意义上,并不是任何人的机关报,在公的意义上,则全国任何人甚至全世界任何人,只要在任意的范围,都可以把大公报看作自己的机关报使用”。 所谓“诚”就是指报纸须对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而发表诚心为国的言论。“言论界人

文档评论(0)

youngyu0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