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Ⅱ讲述说明.ppt

  1. 1、本文档共2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冕弁加在髮髻上時都要橫插一根較長的笄(不同於發笄),笄穿過髮髻,把冕弁別在髻上。然後在笄的一端系上一根小絲帶,從頷下繞過,再系到笄的另一端。這根帶子不叫纓而叫紘(hóng),此外,笄的兩端各用一條名叫紞(dǎn)的絲繩垂下一顆玉來,名叫瑱(zhèn)。因為兩瑱正當左右兩耳,所以一名充耳,又叫塞耳。《詩經·衛風·淇奧》說:“充耳琇瑩”,就是指瑱說的。 庶人的頭衣和統治階級不同。庶人只能戴巾。大約就是勞動時擦汗的布,一物兩用,也可以當作帽子裹在頭上。直到漢代,頭巾仍用於庶人和隱士。 幘(zé),就是包發的巾。庶人的幘是黑色或青色的,所以秦稱人民為黔首漢稱僕隸為蒼頭(蒼,青色)。 幘有壓發定冠的作用,所以後來貴族也戴幘,那是幘上再加冠。 帽,據說是沒有冠冕以前的頭衣,《荀子·哀公》篇:“哀公問舜冠於孔子”,“孔子對曰:古之王者有務而拘領者矣”,楊倞注:“務讀為冒”,意思是說務就是帽。《說文》說, 是小兒及蠻夷的頭衣, 是古帽字。 古代衣裳並舉時,衣只指上衣。下衣叫做裳。《說文》說:常(裳),下裙(裙)也。衣裳連在一起的叫做深衣。 古人衣襟向右掩(右衽)用絛系結,然後在腰間束帶。《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帶有兩種:一種是絲織的大帶,一種是皮做的革帶。大帶是用來束衣的,叫做紳,紳又特指束餘下垂的部分。“晉 紳”,意思是把上朝時所執的手版(笏)插在帶間。紳又作縉紳,薦紳。《史記·五帝本紀》:“薦紳先生難言之。”紳“就成了仕宦的代稱,而”紳士“的意義也由此發展而來。 革帶叫做鞶(pán),這是用來懸佩玉飾等物的。 裘和袍是禦寒的衣服。在行禮或接見賓客時,裘上加一件罩衣,叫做裼(xí)衣,否則被認為不敬。裼衣和裘,顏色要相配,所以《論語·鄉黨》說:“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平常家居,裘上不加裼衣。庶人穿犬羊之裘,也不加裼衣。 袍是長襖,據說裡面鋪的是亂麻(縕)(注:現在單袍也叫袍,上古沒有這種說法。一說袍裡面鋪的新綿和舊絮。)。一般說來,窮到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論語·子罕》:“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可見穿袍穿裘有貧富的差別。漢以後有絳紗袍、皂紗袍,袍成了朝服了。 袞,這是天子和最高級的官吏的禮服。據說袞上繡有蜷曲形的龍。後代所謂“龍袍”就是袞的遺制。 上古時代還不懂得種棉花。所謂“絮”,所謂“綿”,都只是絲棉。因此,上古所謂布並不是棉織品,而是麻織品或葛織品。帛則是絲織品的總稱。布與帛也形成了低級衣服與高級衣服的對比,所以“布衣”成了庶人的代稱。最粗劣的一種衣服稱為“褐”,這是用粗毛編織的,所以貧苦的人被稱為“褐夫”。後世科舉新進士及第授官,也沿稱“釋褐”。 上古時代,男女服裝的差別似乎不很大。直到中古,男女服裝也還不是嚴格分開的。試舉“襦”“裙”為例(注:襦,短襖(依段玉裁說)。)。樂府詩《陌上桑》:“緗綺為上裙(裙),紫綺為上襦”,這裡“襦”和“裙”是婦女的服裝。但是《莊子·外物》:“未解裙襦”,並非專指婦女。《南史·張譏傳》載梁武帝以裙襦賜給張譏,可見男人也是穿著裙襦的。只有袿(guī)被解釋為婦女的上衣(注:見《釋名·釋衣服》。今天的褂字大約是絓字的音變)。 這大概是可信的。宋玉《神女賦》:“被袿裳”,曹植《洛神賦》:“揚輕袿之綺靡”,可以為證。 唐宋以後,婦女著裙之風大盛,男以袍為常服,女以裙為常服。 上古有裳無褲。上古文獻中有個絝字,又寫作袴,按字音說,也就是後代的褲字。但是上古所說的褲(絝),並不等於今天所謂褲。《說文》:“絝,脛衣也。” 有襠的褲子叫褌(kūn)。《釋名·釋衣服》說:“褌,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此外有一種褌,類似後世的短褲叉,形似犢鼻,叫犢鼻褌,穿起來便於勞動操作。 古人用一塊布斜裹在小腿上,叫邪幅或幅(逼)。 《左傳·桓公二年》:“帶裳幅舄”,《詩經·小雅·采菽》:“邪幅在下。”鄭玄注:“邪幅,如今行縢也;逼束其脛,自足至膝,故曰‘在下’。”上古的邪幅如同漢代的行縢,相當於後世的裹腿。 鞋 上古叫屨,有麻屨、葛屨等。據說葛屨是夏天穿的,冬天穿皮屨。一般的屨是用麻繩編成的

文档评论(0)

youngyu0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