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范围: 单件商品或单项服务购买额大于 或等于100万元的支出 2、特殊情况不实行直接支付管理的, 需经一级预算单位同意并报财政部批准 三、物品服务采购支出 财政部门为本部门和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的账户,用于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及资金清算。该账户无余额过夜,故称零余额账户。 我国保持零余额的基本做法是,每日营业时,财政支出通过该账户进行支付, 营业终了,该账户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做到零余额。 (一)零余额账户的概念 38 零余额账户首先要有财政部门下达的用款额度,才能办理资金支付业务。额度到账,即有可用资金。 零余额账户的用款额度是由财政部门,按预算科目的类款项,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分别下达。零余额账户可以看作是各个子账户的集合,基建等各类资金可以在该账户内分账核算。 零余额账户中各个类款项的额度不可以调剂使用,预算单位必须按各科目的额度规范使用资金。 (二)零余额账户的用款额度 38 1、零余额账户的开设和撤消,应当由财政部根据预算单位的申请,通知代理银行办理,单位不得自行办理。 2、只有独立核算的基层预算单位,才能开设一个零余额账户。一级、二级、三级等各级管理单位本级,在开设零余额账户方面视同一个基层预算单位管理,只能开设一个零余额账户。非独立核算的单位,包括单位财务机构以外的职能部门,均不得开设零余额账户。 (三)零余额账户的管理要求 3、独立核算的异地非法人机构、同一单位的异地办公机构,经财政部批准,可以开设一个零余额账户。 4、零余额账户原则上只能用于本级开支,不得用于资金转拨。上下级单位之间,如果均已实施改革,不得从一个单位零余额账户向另一个单位零余额账户或原有资金账户划转资金划拨资金。 (三)零余额账户的管理要求 5、如果上级单位向没有实施改革或没有开设零余额账户的下级单位、异地分支机构转拨资金,可以从上级单位零余额账户,按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支付到下级单位实有资金账户(如支社、记者站等)。 6、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原则上不得向本单位实有资金账户划拨资金,但《支付管理办法》规定的住房公积金、提租补贴、工会会费三类经费除外。 (三)零余额账户的管理要求 38 7、如果有特殊情况,确需将资金从本单位零余额账户拨入本单位实有资金账户,需要报财政部审核,收到批准文件后方可办理转账业务。 8、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只用于办理支付业务,单位的经营收入、往来收入等非财政性资金,不得进入零余额账户。 (三)零余额账户的管理要求 38 9、如果因差错等原因,已从零余额账户支付的资金,可按规定填具退款指令,将资金退回零余额账户,并由代理银行恢复预算单位相应额度。 10、若因正常的技术性差错,误用预算科目类款项的,可按规定填据更正指令,通知代理银行进行更正。不需要先退回资金在支付等其他措施。 (三)零余额账户的管理要求 38 1、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之后,预算单位申请和使用财政资金通过零余额账户办理。改革实施前财政已拨付的资金,继续在预算单位原开设的银行账户中使用和核算;原开设银行账户中相关用途的财政资金作用完毕后,启用新开设的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并按规定从中支用有关款项。 (四)开设零余额账户后原实有资金账户管理 38 2、改革部门已纳入集中支付资金范围的原财政领拨款银行账户(如基本建设支出的基建账户等),原则上“只出不进”,尚未用完的资金,包括改革实施前领取的财政拨款、转拨性资金、历年滚存留归单位使用的经费性质和基建投资性质的结余资金等,应转入单位经批准保留的“基本存款账户”,分账核算,并及时办理原账户的清理撤户和备案手续。 (四)开设零余额账户后原实有资金账户管理 38 3、对于基建投资性质的结余资金,确因管理需要,经批准可以单独开设一个“基本建设资金专用存款账户”,从试点之日起给予2年使用期,使用期满后撤户,其余资金转入财政部允许保留的基本存款账户分账核算。 (四)开设零余额账户后原实有资金账户管理 38 用款计划管理 分月用款计划是办理 财政性资金支付的依据 (一)原则要求 财政直接支付申请 财政授权支付业务 如何理解用款计划的重要性: (1)预算执行(可控制预算);(2)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宏观); (3)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微观)。 一是财政部批复的部门预算—申请的资金量方面 (包括“一下”预算控制数) 二是财政部批复的范围划分文件 —资金支付方式和项目编码等方面 三改革后的有关制度规定-主要是表格编制方面 (主要是本办法) (二)编制依据 1、基本支出用款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