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博物馆馆藏铅绿釉陶器赏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亮 鉴 】 Refreshing Appreciation 南平市博物馆馆藏铅绿釉陶器赏析 雷媛媛 -文 低温釉陶作为汉代陶瓷工艺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陶瓷工艺进入了一个新 【摘 要】 的发展阶段。南平市博物馆珍藏了多件汉代铅绿釉陶器,其制作精美,特色鲜明,反映汉代物质文化生活的各个方 面。本文遴选了十余件汉代铅绿釉陶器加以赏介。 东汉 铅绿釉陶器 南平市博物馆 【关键词】 汉代是我国陶瓷史上发展的重要 出。这层沉积物与釉面的接触并不十 盘口,束颈,圆鼓腹,平底,足底留 时期。低温釉陶作为汉代陶瓷工艺发 分紧密,故水分仍能进入空隙继续溶 有 三 个 支 钉 。 盘 口 外 壁 刻 画 两 道 弦 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 蚀。这样反复进行下去,层次就不断 纹,肩部饰三道弦纹,腹部堆塑一对 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由原始瓷向瓷器演 增多。当达到一定厚度时,由于光线 铺首。施铅绿釉,绿釉中加杂数条酱 [2] 变的完成,陶瓷工艺进入了一个新的 的干涉作用,就产生银白色光泽 。 红色釉,釉面有少量返铅现象,灰色 发展阶段。汉代低温釉是以铅的化合 南平市博物馆珍藏了多件东汉铅 胎。口径17厘米,底径16.5厘米,高 物作为助熔剂,使釉在800℃以下的低 绿釉陶器,其种类包括盒、壶、灶、 30.4厘米(见图2)。 温中便可熔融。将它施于陶器上,就 井、磨、盘、熏炉、勺、觞等,其制 东汉铅绿釉陶壶,侈口,长颈微 可避免陶胎因高温熔融而使器物变形 作精美,特色鲜明,反映汉代物质文 束,鼓腹下收,高饼足外撇。口沿外 的缺陷。汉代铅釉陶有绿、黄两色, 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遴选了十余 侧刻画一周凹弦纹,肩部、腹部各刻 绿釉陶是以铜为着色剂在氧化氛围中 件汉代铅绿釉陶器加以赏介。 画两道凹弦纹。施铅绿釉,底露胎, 烧成,黄釉陶则是以铁为着色剂烧制 东汉铅绿釉铺首衔环陶盘口壶, 胎色呈砖红色,釉面有返铅现象。口 [1] 而成 。 盘口外撇,细高颈,鼓腹平底,足较 径14.2厘米,腹径25厘米,底径15.2厘 现 代 出 土 的 铅 釉 陶 器 物 表 面 多 高,足底留有三个支钉。口沿面堆塑 米,高38.5厘米(见图3)。 呈现一层银白色,这是由于低温铅釉 一 周 乳 丁 纹 , 盘 口 外 壁 刻 画 两 道 弦 东汉铅绿釉陶罐,唇口微侈,束 烧制的硬度较低,长期受周围环境的 纹,颈部饰两道凸弦纹,弦纹外侧饰 颈,折肩,弧腹下收,平底。口沿留 腐蚀而产生的化学反应,称其为“银 锯齿纹,肩部饰三道凹弦纹,弦纹外 有三个支钉,底部留有三个支钉痕。 釉”,俗称返铅现象。中国科学院上 侧饰锯齿纹,腹部对称两处堆塑兽头 通体施铅绿釉,胎呈砖红色。口径8.7 海 硅 酸 盐 研 究 所 研 究 后 提 出 , 所 谓 衔环铺首。施铅绿釉,釉面出现返铅 厘米,底径9.2厘米,高12.7厘米(见 “银釉”,实际上是铅釉表面的一层 现象。口内露胎,胎色呈砖红色。口 图4)。 沉积物。当处于潮湿环境中,釉面受 径18.5厘米,底径19.5厘米,高42.2厘 东 汉 铅 绿 釉 陶 圈 厕 , 四 阿 顶 , 到轻微溶蚀,溶蚀物连同水中原有的 米(见图1)。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