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文化名镇淮安河下
●荀德麟
“河下”有南北两处,南河下在扬州,是为扬州河下;北河下在淮安,是为淮安河下。本文介绍的是后者。
淮安河下镇位于淮安新城之西、联城西北。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邗沟入淮处末口向筑有堰坝,保证运河水位,过往舟楫须到此盘坝方能入淮。河下地处古邗沟入淮处,是古北辰镇的一部分,所以河下的历史非常悠久。1194年黄河夺淮以后,这里屡罹水患,加上元明之际兵戎扰攘,遂致墟落苍凉。明永乐十三年(1415),平江伯陈瑄开清江浦河,导淮安城西管家湖(亦称西湖)水自鸭陈口入淮,运道改经淮安城西。河下居管家湖嘴,处黄、运之间,扼漕运要冲。由于地势卑下,河下遂由此得名。文字记载的河下之名最早见于清乾隆间山阳人吴玉措编《山阳志遗》中。
河下淮河五坝为民船、商船盘驳转搬之地,帆樯云集。特别是陈瑄创办了清江督造船厂,河下作为造船物资集散地,“船厂抽分复萃于是,钉、铁、绳、篷,百货骈集”,遂一扫苍凉景象,河湖洲渚之间,日渐滋繁(张鸿烈《山阳县志》序)。今河下有钉铁巷、打铜巷、竹巷、绳巷等街巷名称,皆是当初历史的真实写照。
与扬州河下一样,淮安河下兴衰的决定性因素是盐业。可以说,明清时期盐政制度的因革,淮北盐运线路、掣验场所和集散地的变迁,都与河下的繁华、寂寞息息相关。
明初,盐政采用“开中法”,令商人输粮于边。粮人仓后,发给凭证(盐引),到各转运使司指定的盐场支盐并运到指定地点销售。盐引,即以盐若干斤为一“引”(明清两朝,最少时400斤为一引,最多时正余额一引达900 多斤),每引纳税若干。销盐之地称“引地”,甲引地的盐妄入乙引地销售为占销,占销者按律与售私盐同罪。明弘治(1488~1505)年间,山阳人、户部尚书叶淇奏改开中之法,实施运司纳银制度,即召商开中引盐,纳银与盐运使司,类解户部太仓以备应用。从此以后,因商人只需在运司所在地纳银,就可中盐,故“耕稼积粟无所用,遂辍业而归”。不但两淮赴边屯垦的商人退归南方,而且在全国最重要的西北垦区的土著商人也迁至两淮。这是因为,在明代,淮北盐场发明了滩晒制盐法,这种方法与煎盐相比,花工少,成本低,产量高,盐质好,使淮盐生产迅速独占鳌头。
明初,在扬州设两淮盐运使司,下辖通州、泰州、淮北三分司,淮北分司署驻涟水城,淮北掣验所则在涟水城南淮河岸边的支家河口,故涟水一时“百万盐策辐辏”。由于明中叶以后黄河全流夺淮入海,涟水等地日益频繁地受到洪水的威胁,曾多次因河岸崩塌而使掣验所圮毁。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淮北盐运分司署迁移到淮安河下,而淮北批验盐引所改驻河下大绳巷,负责护盐的淮北巡检则移驻乌沙河。淮北“产盐地在海州,掣盐场在山阳”,河下遂为淮北盐斤必经之地。随着鹾务机构的迁移,更多的淮北运商卜居淮安河下, “淮北商人环居萃处,天下盐利淮为上”,遂使河下达于极盛。据《淮雨丛谈·考证类》记载: “郡城著姓,自山西、河南、新安来业鹾者,有杜、阎、何、李、程、周若而姓……”。与此同时,还有从扬州迁居淮安河下的盐商。如程量越一支。程氏由歙迁淮者凡数支,清初在淮安业鹾者有13家,皆极豪富。此外,汪氏自汪尧仙 (清道光皇帝老师、大学士汪廷珍的曾祖父) 由徽迁淮,也成为著名鹾商。徽商曹氏在当地也有相当大的实力;河下曹家山就是该家族的住地和部分产业。
这些侨民宿贾的聚居,使河下迅速成为闹市名区,形成“东襟新城,西控板闸,南带运河,北倚河北,舟车杂还,夙称要冲,沟渠外环,波流中贯,纵横衢路,东西广约五六里,南北袤约二里”的格局。以反映极盛时期的《淮安河下志》来看,河下有22条街,91条巷,共达11坊,街衢巷陌十分繁密。
因盐商的麇集骈至,河下聚落的面貌大为改观。“高堂曲榭,第宅连云,墙壁垒石为基,煮米屑磁为汁,以为子孙百世业也。城外水木清华,故多寺观,诸商筑石路数百丈,遍凿莲花”(黄钧宰《金壶浪墨》卷一)。罗家桥街一带,东自花巷头,西抵古菜桥,里巷相望,居民最为稠密。徵商程氏“以满浦一铺街(即湖嘴街)为商贾辐辏之地,地崎岖,不便往来,捐白金八百两购石板铺砌,由是继成善举者指不胜屈。郡城之外,悉成坦途”(王光伯《淮安河下志》卷二)。石板街迄今犹存估衣街、琵琶刘街、中街、花巷街、菜巷街、西湖嘴街、罗家桥街、大成巷、粉章巷、干鱼巷,还有程公桥、苹果桥、来凤桥等。这些石板是由回空盐船从各地运来的。
商务的兴盛,使得河下一带市廛相连,商店鳞次栉比,市场繁多。如西湖嘴市、姜桥市、相家湾市、罗家桥市、古菜桥市、米市、柴市、西义桥市、兰市等。
市廛商务鼎盛,还可以从河下会馆的兴盛中窥其一斑。淮安会馆之设,大致始于乾、嘉以后。先是从业质库的徽州人,借灵王庙厅事同善堂为新安会馆。此后,侨寓淮安的各地商贾纷纷效仿,“每当春日聚饮其中,以联乡谊”(《淮安河下志》卷16)。如福建会馆、润州会馆、浙绍会馆、定阳会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