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即传承的知识论根基.PDF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書評 考古人類學刊 ‧第 89 期 ‧頁 149-154 ‧2018 DOI: 10.6152/jaa.201812_(89).0005 書評:林承緯著《台灣民俗學的建構 :行為傳承、信仰傳承、 文化資產》。台北:玉山社。民國107年 陳 韋 辰 Wei-Chen Chen 文字工作者,畢業於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 臺灣確實缺乏體系化的民俗學。從內容、架構與企圖來看,林承緯教授這本作品可 說是建構 「臺灣民俗學」的階段性重要工作,作者希望建構臺灣民俗學為一門獨立學科, 且「不是中國民俗學、日本民俗學或歐美民俗學研究的追隨附庸,也不是社會學的俗民 研究或人類學漢人研究翻版」(頁20 ),這個目標甚為宏大。就結果而論,本書所說的臺 灣民俗學的「建構」不是一個完成式,而是現在進行式,倘若「臺灣民俗學」學科體系 日後完備,本書或貢獻了相當重要的基石。 民俗即傳承的知識論根基 本書的重要立論,即延續柳田國男將「傳承」作為發展日本民俗學的重要概念,以 此整合既存的臺灣民俗相關研究。為拓展未來民俗學研究的知識論根基,對於意圖建立 完備的學科體系而言,可說是重要且基礎。強調傳承面向,亦即確立了貫時性對民俗學 研究的重要性,也初步將偏向資料採集、文史報導的民俗誌與分析的民俗學進行區隔。 本書所收錄的篇章就在這個架構下開展,分為三個部分:行為傳承、信仰傳承、文化資 產,這個劃分可能根基於作者的日本學術訓練背景,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作者基於臺灣的 情境所產生的判斷。 正如作者引用福田アジオ所指出的:「相較於歐美各國的民俗學所著重的口傳、言 語面向的研究,行為的民俗研究是日本民俗學的一大特色,以人們所展開的行事、儀禮、 技術等行為傳承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頁24 ),作者引入日本民俗學傳統時亦將行為 149 考古人類學刊 ‧第 89 期 ‧頁 149-154 ‧2018 傳承視為重要對象。這不表示日本或臺灣缺乏口頭傳承或相關研究,不過相較之下作者 更重視行為傳承的研究與分析。 我對於將文化的傳承視為理所當然、認為能流傳下來的文化必定是好的文化的態度 存著質疑,此類觀點完全忽略政治經濟情境與各種權力關係的存在,這種「本該如此」 的思維不應是分析的民俗學的思維。很慶幸本書雖然對於日本殖民與神道信仰的批判不 多,但大部分的內容經由重視歷史脈絡的研究取向指引,並沒有產生前述狀況。 本書前兩部分為傳承與信仰傳承研究,其範疇大抵上是各國民俗學皆有的基本領 域,不過內容上則多討論日治臺灣所傳承下來的文化,在信仰傳承這部分最為明顯,過 去臺灣的民俗研究多以民間信仰為主要範疇,本書第二部份四章皆討論神道教與神社議 題,是本書的一大特色。第三部分文化資產,則探討較為當代且熱門的文化保存、文資 法規與實務等議題,是民俗傳統如何面相現代世界之思索。從實務層面的內容來看,作 者可能也在思考,若是民俗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甚至設立科系之後,學生要如何思索出 路與人生規劃的現實問題。 民俗學與民族學的曖昧情愫 德英傳統上的民俗學(Volkskunde, Folklore )即以俗民(folk )文化為研究對象,十 九世紀語境中的俗民指的是農人、鄉下人,「那些保有舊傳統、舊風俗、舊態度的人」, 甚至是指較低階層的人。即使柳田傳統下的日本民俗學與德國 Volkskunde 和英國 Folklore 有若干差異,但柳田也提出「常民」為其研究對象。在全面資本主義化與現代 化的今日,甚至已然發展出「都市民俗學」(Urban Folklore )的當下,民俗學的研究對 象又該如何界定呢? 正如 Michael Herzfeld 所指明,十九世紀歐洲國族主義的發展之中,民俗學扮演了 重要角色(Herzfeld 1998[1992]: 114 )。以日本來說,柳田國男《民間傳承論》明確提出 「一國民俗學」的概念,強調由本國人在本國的研究,確立其研究對象,而且強調因為 「日本是一國一言語一種族的國家」,所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