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备课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4 汉字学教案 2008. 参考文献 蒋善国:《中国文字之原始及其构造》,武汉古籍书店影印,1987年版。 B·A·伊斯特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左少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周有光:《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从《中国语文》,1957年第7期。 周有光:《人类文字学当议》,《语言文字应用》,1993年第4期。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1972年第3期。 唐兰:《关于江西吴域文化遗址与文字的初步探索》,《文物》,1975年第7期。 陈炜湛:《汉字起源试论》,《中山大学学报》,1卿年第1期。 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8年第3期。 裘锡圭:《汉字的性质》,《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 孟维智:《汉字起源问题浅议》,《语文研究》,1980年第1 期。 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 王伯熙:《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性质》,《中国语文》,1984年第2期。 高明:《论陶符兼谈汉字的起源》,《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 李先登:《试论中国文字之起源》,《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 陆锡兴:《近年来关于汉字性质的讨论》,《语文导报》,1985年第10期。 王蕴智:《汉字为意音文字证说》,《许昌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 刘宁生:《关于汉字性质的研究》,《语文导报》,1987年第6期。 杨亚长:《关于汉字起源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评论》,1987年第8期。 沈一清:《我国古代文字起源初探》,《河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版。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出版社,1981年版。 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版。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版。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出版社,1981年版。 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版。 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年版。 刘翔等:《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李圃:《甲骨文文字学》,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王宇信等:《甲骨文精萃选读》,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 黄德宽、陈秉新;《汉语文字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何九盈等:《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高亨:《文字形义学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孙均锡:《中国汉字学史》,学苑出版社,1991年版。 经本植:《古汉语文字学知识》,四川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高家莺、范可育、费锦昌:《现代汉字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孙钧锡:《中国汉字学史》,学苑出版社,1991年版。 张耿光:《汉字通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曹兆兰:《正音指南》,海天出版社,1992年版。 徐世荣:《汉字正音》,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刘连达:《多音字手册》,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7年版。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语文出版社,1988年版。 王药:《说文释例》,武汉古籍书店影印世界书局本。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刘又辛:《通假概说》,巴蜀书社,1988年版。 刘志成:《汉字与华夏文化》,巴蜀书社,1995年版。 苏培成、尹斌庸:《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吉林大学出版社,祖986年版。 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一章 汉字的产生和性质 第一节 汉字的产生 一、汉字产生以前的记事方法 原始记事方法形式很多,相传我国古代曾经用过结绳、契刻、八卦与图画等。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

文档评论(0)

勤劳的小厮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