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前n项和》优质课比赛说课教案.doc

《等比数列前n项和》优质课比赛说课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等比数列的前项和(第一课时)说案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A版数学5第二章第5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部分内容新授课时间为2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一课时,重在研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这节内容是在学习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以及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数列的重要内容,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蕴涵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分析,我制定如下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2、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会用公式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错位相减法”,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体会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 情感与态度: 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敢于创新,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能够在和谐的生生、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感受学习乐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 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的发现,及应用。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结构看,前面学生已经深入学习过函数、等差数列及前n项和等知识,一方面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知识进行类比,另一方面,本节的公式推导所要求的计算量很大,思维的深刻性很高,而且对q=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继学习实用过程中往往会出错。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缺乏深刻性,不够严谨,对问题解决的一般性思维过程认识比较模糊。   三、学法分析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感悟体验,从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提高观察、概括、归纳和动手尝试的能力,结合教师的点拨提问,经过研探论证形成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认识,在反馈矫正环节,通过训练题,发现自身不足,互动互检,在教师的及时点拨下提高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能力,通过课堂小结回顾当堂所学,自我评价是否实现学习目标并及时完善。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参与式学习,使学生提高了数学素养,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四、教法分析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我采用了启发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愉快地自觉学习,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必要时通过合作探索,使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公式推导,解决问题。 一句话: 以学生为本,让课堂焕发生机。 五、教学过程 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设(创设情境)→探(探索发现)→析(辨析质疑)→练(练习巩固 )→结(课堂小结)→升(作业提升) 1、创设情境 (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大家都见过国际象棋吧!它的棋盘是正方形,黑白相间共64格。关于国际象棋有这样一个传说. 古印度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西萨,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上8颗麦粒,依此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吧!”国王说:“这太简单了,来人,快点去办。”然而,过了好多天,手下急匆匆地跑来:“不好啦,不好啦!”你猜怎么了?原来经计算发现,就是印度几十年生产的所有麦子加起来都还不够,那么到底怎样计算的呢? 设计意图:根据心理学,情境具有暗示作用,在暗示的作用下,学生会很自然把自己融入角色,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得到激发。 【教师提问】 同学们,如何计算出这些到底是多少粒小麦吗? 【学生活动】 【教师小结】: 我们发现,这是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的前64项和。 设计意图:把应用问题数学化,将问题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 【教师提问】 如何求这个和呢? 2.探索发现 (1)探索求和:(主要引导学生解决消除邻项不同和变加为减的问题) 【师生活动】: 记为(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