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逐差水準測量
一.實習目的:
1. 能熟悉水準測量之作業程序。
2. 練習由已知高程點引測新點(未知點)高程。
3. 能正確計算閉合差並作平差改正。
二.使用儀器:
水準儀、水準尺、尺墊。
三.實習地點:
校園四周。
四.實習方法與步驟:
如下圖所示,A點高程HA為已知,欲測得B點之高程HB。
1.於A~B路線中踏勘一回,瞭解沿線四周之地狀況。
2.於已知點高程A點後視放置水準尺,相距約30~50m之S1處整置水準儀,然後觀測A點水準尺得後視讀數b1,並記錄之。
3.持水準尺者手持水準尺及尺墊往B點芳線前進,將水準尺移至距S1約30~50m之前視T.P.1處(持水準尺者可利用步測法測量,使A~S1與S1~T.P.1約略等長),先將尺墊置於地上,再將水準尺置於尺墊上。然後觀測者旋轉望遠鏡照準T.P.1處之水準尺,讀得前視讀數f1並記錄之。
4.觀測者將水準儀搬移至距T.P.1約30~50之S2處整置(此時持水準尺者應將水準尺於尺墊上轉向S2處之水準儀),後視置於T.P.1處之水準尺讀數b2,並記錄之。
5.持水準尺者續將水準尺移至轉點T.P.2處(此時亦應以步測始前視距離S2~T.P.2與後視距離S2~T.P.1約略等長),並將尺墊置於地上,再將水準尺置於尺墊上。觀測者旋轉望遠鏡前視T.P.2處之水準尺,讀得讀數f1並記錄之。
6.重複上述步驟,將水準儀分別移至S3、S4…等處,觀測讀數的b3、f3、b4、f4…,一直測量到B點為止。
7.同法,繼續由B點測回A點。
五.記錄與計算:
1.依水準測量之基本原理計算B點高程。
T.P.1之高程=A
T.P.2之高程=T.P.1
T.P.3之高程=T.P.2
B點高程=T.P.12
再由B點高程推算回A點高程得HA,如下表所示。
2.計算閉合差
閉合差ω=
=正高程差
=BM1
若ω≤
若ω12mmK
3.平差改正
第i站改正數Vi=-ω×
7(樹頭)-
改正後高程=測量所得高程+改正數
=6.470+(
六.討論及心得:
這次水準測量感覺就很困難,要走好遠的距離,要是失敗了,想要重來也沒機會重來。我並不意外我們會失敗,一開始就是模模糊糊,是越做越有興趣,還有讀尺可能也有讀錯,前後視距離差太多,導致誤差無法互消除,誤差越來越大,到最後閉合差高達三十公分,這實在太誇張了。我覺得要先了解地點,把路線都安排好,不然到樹頭的地方,前後視一定會差很多。我相信下次一定會更好,問題已經被我們發現了,期待下次的測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