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颅内高压外科治疗.ppt
禁忌症1.脑干功能衰竭;2.凝血机制障碍、有严重的出血血倾向,如血友病;3.明确的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引起的血肿。 手术操作方法 1.计算血肿量:2.选择血肿最大层面 根据血肿最大层面,测量血肿的最长径、最短径和血肿的层数。应用多田氏公式:血肿量(ml)= 长径×短径×血肿层面数× ?/6 2.穿刺点定位及选择原则 ★ 穿刺点的定位 根据CT片定位;CT下定位;CT下用标志物定位 ★ 穿刺点、血肿靶点的选择原则 避开重要的血管和功能区。 表浅血肿穿刺点应尽量选择在靠近血肿的颅骨部位。 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穿刺点选择在血肿最厚处。 血肿靶点的选择原则 在血肿最大层面上的球形或椭圆形血肿,靶点选择在血肿的中心位置。 大量出血或不规则血肿或肾形血肿引选择双针穿刺,第一靶点选择在靠下的位置,以便快速解除血肿对脑干的压迫,第二靶点选择在靠上、血肿量较多的层面,与第一针距离>2cm。 脑叶、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靶点应选择在靠近颅骨的血肿最大层面。 伴有脑脊液循环障碍者应加作侧脑室穿刺。 小脑血肿穿刺应避开横窦、枕窦,穿刺点根据CT确定。小脑半球血肿进针方向应与矢状面平行,蚓部血肿穿刺点应自中线旁2cm向血肿中心穿刺 4.具体操作步骤 根据血肿的部位选择仰卧位或侧卧位。 常规消毒。 穿刺点局部麻醉:2%利多卡因5ml做皮内、皮下、肌肉和骨膜浸润麻醉。 操作方法: 在所需长度穿刺针上,距针尖2.0~2.5cm处安装限位器,以免钻颅时由于高速旋转的钻头引起脑组织损伤。 穿刺室应尽量避开一下部位:额窦;在矢状窦、横窦、枕窦、乙状窦旁操作应相距1.5cm以上;穿刺点应避开翼点(颧弓上4cm太阳穴部位)、中央沟、脑膜中动脉起始部,眼眶外侧。 将穿刺针的尾部钻轴,夹持在电钻夹具头上,通过穿刺点,根据定位方法划出最大层面线、穿刺点指向靶点方向线,钻颅时始终让穿刺针严格对准此两线进针。为保证穿刺方向的准确性,应将参照物充分暴露。 4)钻颅时旋进方向为顺时针旋转。按选定的方向直线进针,避免钻透颅骨后调整角度,引起穿刺针断裂。 5)穿透颅骨、硬脑膜后,去除限位器,剪断针托部塑料卡环后拔除针芯,插入圆钝头塑料针芯,将针体缓慢进入血肿边缘。 6)血肿的处理 出血后血液凝固形成三种物理状态:液态、半固态及固态。前两者占30~50%。当穿刺针进入血肿边缘后,拔除塑料针芯,针体侧管接塑料管,针体后端拧上盖帽,经连接管进行吸引。 血肿液态部分得处理: 穿刺针到达血肿边缘后,液态部分可自然从连接管流出,一般容易吸出液态部分;用5ml注射器抽吸时,若遇到阻力可原位旋转穿刺针,调整针尖侧孔的方向;同时可插入塑料针芯缓慢深入穿刺针,直到血肿中心。逐步深入的目的是尽量将位于血肿边缘的液态和半固态部分吸出。抽吸时不宜用力过猛、负压过大,以免引起再出血或颅内积气。抽吸出一定量的血肿后,可将注射器取下,抬高连接管,观察管内液平面高度(如午夜面,可注射一定数量的生理盐水进行观察),若上下波动的液面低于15cm时应停止抽吸。 血肿半固态部分的处理:用5ml注射器抽吸3~5ml生理盐水,经针体侧管用适当力度快速推注、缓慢回吸,重复2~3次,正负压力交替在血肿清内形成压力震荡,可使血肿中央部分破碎形成一个空洞。插入针形血肿粉碎器,用25~50u/ml肝素生理盐水液或单纯生理盐水冲洗液,经血肿粉碎器用力推压的方式喷射到血肿种,以冲刷、破碎半固态血肿,经引流管排出。冲洗时必须严格遵循“等量置换”或出多于少的原则。 液态部分和半固态部分的抽吸,控制在血肿量的30%左右(较大血肿不超过15ml),血肿余下部分可通过“等量置换”冲洗液脊引流液方法排出。 血肿紧密固态部分的处理:穿刺针重新放入塑料针,将穿刺针深入血肿中心,再次经侧管使用震荡手法,为其后装置针形血肿粉碎器提供工作空间。去掉针尾盖帽后置入粉碎器,用3~5ml血肿液化剂,经针形血肿粉碎器注射到血肿各部分,液化剂注射后在加注1.5ml生理盐水将保留在馆内的液化剂全部注入血肿内,关闭引流管。 7)连接管接无菌引流袋,闭管4小时后开放引流管,穿刺针尾用无菌敷料包扎。 1.复查CT 通常在术后12小时内复查CT,了解穿刺针的位置和残余血肿的情况,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如术后情况不稳,应立即复查CT,调整穿刺针的位置或再次手术。 2.术后血肿冲洗液、液化剂方法 1)血肿冲洗液、液化剂配方与术中的配比相同。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 * 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疾病 颅脑损伤 颅内肿瘤 颅内感染 脑血管疾病 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疾病 脑寄生虫病 颅脑先天性疾病 良性颅内压增高 脑缺氧 颅内压增高的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