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蓝片岩带的分布及其构造意义-地质力学学报.PDF

中国蓝片岩带的分布及其构造意义-地质力学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蓝片岩带的分布及其构造意义-地质力学学报

第21卷第3期 地 质 力 学 学 报 Vol21No3 2015年9月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Sep. 2015     文章编号: 1006⁃6616 (2015) 03⁃0426⁃12 中国蓝片岩带的分布及其构造意义 1,2 1,2,3 2,3 2,3 2,3 代艳娟 , 曾普胜 , 麻  菁 , 苟瑞涛 , 王聚杰 (1.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昆明650000;2.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北京 100037; 3.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100083) 摘  要: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变质时代及产地将中国蓝片岩带划分为20 个 带, 选取不同时代典型蓝片岩带论述其特征 (分布区域、 大体规模、 原岩特征、 形成时代及矿物组合), 并对其地质成因进行分析。 中国蓝片岩带生成方式复杂, 但均与俯冲消减作用有关, 且大多属B 型俯冲消减; 部分地段叠加了A 型俯冲的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如阿尔金带、 大别⁃苏北带、 南迦巴瓦⁃密支那带等)。 中国 蓝片岩带在时代上可以分为元古代 (晋宁期)、 古生代 (加里东—海西期)、 中生 代 (印支—燕山期) 和新生代 (喜马拉雅期) 4 个时期, 每个时期蓝片岩带的形 成大多与中国地体增生过程中洋盆的消减俯冲有关, 并在特定地段经历后期的陆内 俯冲 (高压—超高压俯冲) 叠加影响。 关键词: 蓝片岩带; 高压俯冲; 中国 中图分类号: P5883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蓝片岩是一种含钠质角闪石 (即蓝闪石和青铝闪石) 的片岩, 蓝片岩带 (blue schist belt) 又称蓝闪石片岩带 (glaucophane schist belt), 是由含蓝闪石、 硬柱石、 硬玉、 硬绿泥 石等矿物组成的片岩的区域变质岩带。 蓝片岩一般是低温高压条件下的变质产物, 其高压条 件有埋深、 构造深埋 (推覆体叠置引起) 或者超液压 (快速加热产生的液体超压或缓冲高 9 9 [1] 压釜效应引起), 压力范围05 ×10 ~10 ×10 Pa, 温度范围在250 ~400 ℃ ; 它在造山 带中呈带状出露, 位于双变质带中近消减带的一侧, 因此它的空间分布和地质时代成为鉴别 古消减带的重要标志。 在造山带变质作用时, 低温高压与超高压变质带常常伴生低压高温变质岩而组成双变质 带。 双变质带 (paired metamorphic belts) 指压力类型或变质相系不同、 走向大致平行的2 [2] 个变质岩带, 最早由日本地质学家都城秋穗 提出, 认为环太平洋区域和世界许多变质岩 地区常由大陆侧的高温低压带和大洋侧 (有时也可能出现在陆内一侧) 的高压低温带组成 收稿日期:2015⁃03⁃26 基金项目: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 (12120113002500);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201211078); 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代艳娟 (1990⁃), 女,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矿床学、 岩石学。 E⁃mail: dyj4845121@foxmailcom 通讯作者: 曾普胜 (1964⁃), 男, 博士, 研究员, 长期从事矿床学、 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E⁃mail: zengpusheng@ vipsohucom 第3期 代艳娟, 等: 中国蓝片岩带的分布及其构造意义 427 双变质带, 它们的形成时期相同。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把蓝片岩带当作板块缝合线的主要标志 之一。 随着研究的深入, 地质学家通过对高压变质作用的进一步探讨后认识到, 陆⁃陆碰撞、 岩片的构造叠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