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椭圆涡流发生器强化换热机理-机械工程学报.PDF

半椭圆涡流发生器强化换热机理-机械工程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半椭圆涡流发生器强化换热机理-机械工程学报

第42 卷第5 期 机 械 工 程 学 报 Vol.42 No.5 200 6 年 5 月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y 2006 半椭圆涡流发生器强化换热机理* 汪健生 汤俊洁 张金凤 (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 天津 300072) 摘要:对单列及双列方式排列的一种斜截半椭圆柱体涡流发生器,以稳态的气、水逆流换热方式为模型,用数值 方法模拟了迎流攻角为0~90 ,雷诺数6 000~48 000 范围内的传热特性。结果表明:涡流发生器可以诱导纵向 涡与流向涡,起到强化传热的作用,纵向涡在强化传热中起主要作用。 关键词:涡流发生器 强化换热 压降 涡流 中图分类号:TK124 半椭圆柱体如图 1 所示置于上层流道中,其几何形 0 前言* 状如图 1 中下图所示。 强化换热是随着工程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 技术,在机械、能源、动力、化工和冶金等领域, [1] 强化换热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与研究 。在空气调 节、供暖系统及热风干燥等装置中,由于空气密度 与导热系数较低,气侧对流换热系数较小,使得气 侧热阻成为换热过程中的控制热阻,从而成为影响 [2] 换热性能的主要因素 。 为了强化气侧对流换热,常利用涡流发生器诱 [3-5] 导涡旋来加强流场扰动,使换热得到强化 。这种 方式无需直接利用外部能量,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 的强化传热方法。许多翼型涡流发生器(如矩形翼、 三角翼和梯形翼等) 的强化传热效果和压降特性已 [6-8] 经得到了大量研究 ,但翼型的形状使得阻力损失 较大,因而强化传热的效果不理想,综合考虑并不 图1 计算模型 太可取。一些研究者对柱状(例如圆柱、椭圆柱等) 流道的几何尺寸为:860 mm ×240 mm ×50 mm, 涡流发生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其传热效果 流道中间换热板为铜板,厚度为2.4 mm ,板上方为 [9] 优于翼型 。但由于试验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难以控 空气流道,下方为水流道,空气和热水的进、出口 制,对其机理的认识有限,而数值模拟可以弥补这 如图 1 中所示。流道中斜截半椭圆柱体的斜边倾角 一缺憾。基于此原因,对柱状的斜截半椭圆柱体, a为 15°,椭圆柱体最高点为35 mm ,其中横断面的 在雷诺数6 000~48 000 范围内对单列和双列方式 长轴为70 mm ,短轴为50 mm 。每对涡流发生器前 排列的涡流发生器进行了模拟研究,以分析其强化 沿间距为20 mm ,双列时第一对发生器与入口段的 换热机理。 距离105 mm,量纲一的距离为x /l=105/860 =0.122 , 1 第二对发生器与入口段的距离为 245 mm ,量纲一 1 模型及数值模拟 的距离为 x /l=245/860 =0.285 。进行数值计算时,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