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艺术风格及影响.docxVIP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艺术风格及影响.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摘要文征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全才,其绘画的艺术风格和精神表现在历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本文是从构图、用笔、用墨、形式等方面分析其艺术风格、艺术成就、影响以及在实践中的现实指导作用。   关键词《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文征明;园林艺术;绘画风格;影响文征明1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非常有建树的造园家,在中国美术史和建筑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清时期,园林建筑的风格变化更是展现出文人画家参与造园的特点,例如文征明参与的苏州拙政园、石涛大和尚参与的扬州何园片石山房等。   因此,园林建筑的这一发展脉络逐渐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脉搏血液交融又摩擦碰撞,从而更加丰富了园林艺术和绘画语言的多样性。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文征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逐渐显现出融合于时代背景却又独立存在的艺术风格。   文征明为何会作这幅图?拙政园又与文征明有着怎样的关联呢?这要从拙政园的造园背景谈起。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以及苏州留园并称中国四大名园,同时也是苏州现存的最大的一座私家园林,是王献臣2修建而成。   王献臣博学多才,喜好风雅,但仕途不顺,因此弃官回乡一心追求退隐闲居,其更是与当时极多文士有着深厚的友谊,尤其是文征明,文氏曾在《甫田集》中曾称王献臣为奇才,并题有《王侍御敬止所藏仲穆马图》一诗荦荦才情与世疏,等间零落傍江湖。   不应泛驾终难用,闲看王孙骏马图。   由此可见二人关系匪浅,也体现出文征明对王献臣的欣赏之情,因此文征明参与拙政园的设计与建造也是情理中事。   拙政二字实际是园子主人拙者之为政的自嘲之意,虽然该园居于闹市,但关上门可谓是别有洞天,仿佛置身于山林桃源中。   正是在拙政园建成之际,王献臣邀请文征明依照拙政园三十一景作图题诗,才成就了《拙政园三十一景图》。   明代时期作园林画的文人不在少数,但他们并不完全都是为了记录描画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园林,同时也是为了抒发胸臆、表达理想,文征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便是如此。   从构图来说,每一幅画面都独自成立,严谨缜密,一树一石、一亭一景都恰到好处,疏密有致,穿插自然,聚散得益,形态多变,不同元素之间交错掩映,有开有合,有虚有实,层次丰富而富有深度;从用笔来看,文征明的作品一般存在粗笔和细笔两种用笔形态,被后人称为粗文和细文,该图正是他细文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用笔爽朗有力,呈气象萧疏之态,细腻微妙,却又丝丝入扣,看似气若游离实则挺拔锋利,下笔更是心无杂念谨慎慢行;从用墨而言,平淡天真中透出一丝丝清秀瑰丽,疏放淡雅,闲散不失神韵,温润却不失苍辣,笔与墨融为一体却又变化丰富,动人心弦,虽是对景写生却又不失写意性和笔墨趣味;从形式分析,文征明通过自身对园林的理解,虽然选取园中景物作为蓝本,但是所画的是他心中动与静相结合的理想园林。   据《文征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综合研究》统计,该图在构图中地平线低于画面二分之一处的画面有12幅,水景16幅,古树21幅,松树5幅,竹丛4幅,独处文士14幅,交谈文士5幅,可见其大多数采用一种平远式的构图,多有留白,以此表现空旷深远的画面效果,古树松树居多,建筑常隐于树后,更是突出了造园者及文征明对隐逸生活的追求,画中人物都呈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雅态,只用三两线条勾勒再加以淡墨晕染,便能传神,整体给人一种空灵的美感。   这三十一幅作品虽然构图与经营有所不同,但用笔与用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以《意远台》3为例分析其笔墨特点,首先,其笔法看似轻描淡写但实则刚劲有力,以干笔勾勒树木,干脆爽利,画面清晰;其次,五颗松树姿态各异,画面右侧的四棵松树自成一组,细笔皴擦树的质感及松针的稀疏,呈萧瑟峻郎之感,再次,石块及山体也是勾擦点染相结合,中锋用笔,勾勒其筋骨,以淡墨晕染,两种不同面貌的山石结构交互使用,最后,点景人物的排布无意散落却透露经营之心,一文士傲立于巨石之上,透露出一种胸怀天下的气魄,画面下方另一文士仿佛欲言又止,或许在表达着一种惜才之情。   该作品虽无大气象大格局,但在仅有的形式中,体现出虚实相宜,动静相补,且不得不提的一点是该图的题跋也是画面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与普通的落款有异的是,该图的题款像是作者的随感,更有趣的是文征明身后该图被许多人收藏题词表达喜爱,林庭昂4便是其中一人,他甚至将之与王维的《辋川图》5比较,能与备受推崇的《辋川图》相较,可见对其评价之高。   钱杜6更是认为它美妙绝伦,终日沉浸画中不可自拔,虽然长时间缠绵病榻,但不知不觉中已经驱除了病痛。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其艺术高度的成就是颇为深刻的。   纵观《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我们仿佛置身于明代文化景观的一角,它的取材来自于对园林艺术的真实

文档评论(0)

tangtianxu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