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六下第 一 单元 课题 1长江之歌 第 2 教时 总第 个教案
课型: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 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教学
重点
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
难点
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课前
准备
学情
分析
先学提纲、PPT、小黑板
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学生对长江已经有初步的认识。这节课的难点是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对长江的热爱、赞美之情仅仅表现在对课文的理解上,就很容易出现就课文的局面,很难真正明白长江对人们的贡献,很难感受长江之美,领悟这首歌词的意境。
教 学 过 程
思考与调整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荡涤 尘埃 气概 磅礴 源泉。
2. 判断题(1)“涤”就是洗。( )
(2)乳“的部首是“ ”( )
(3)“尘埃”的拼音是“chénɡāi”( )
(4)“哺”的声母是“L”( )
二、品读感悟
(一)精读第1自然段
1.提示任务: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划出关键词,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感悟。
2.自主阅读: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习情况。
3.展示交流1。
(1)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2)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4.展示交流2。
(1)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2)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齐读第1节。指导背诵第1节。
(二)精读第2节
1.提示任务: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圈划出关键词,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悟。 2.自主阅读: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习情况。
3.展示交流:
(1)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2)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5.指导朗读、背诵第2节。(三)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和背诵。
三、课堂总结
1.课文为什么两段都以这句话结束呢?(反复写法画龙点睛,突出中心更强调了表达中华儿女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2.再读读课文,你还发现这首诗歌有什么特点?
(用第二人称来写,拟人化手法,给人亲切之感,也便于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一首歌词,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适于咏唱)
四、拓展延伸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