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新型复合吸附剂对酚类化合物的吸附效能研究.doc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新型复合吸附剂对酚类化合物的吸附效能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环境科学 新型复合吸附剂对酚类化合物的吸附效能研究 摘 要:酚类化合物由于其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和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尤其是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被许多国家列为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本文研究了各种吸附技术及其影响吸附的可能性因素。 关键词:酚类化合物 吸附 影响因素 1.酚类化合物的危害和治理现状 酚类化合物作为有机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工业上,酚类大量用于制造酚醛树脂、高分子材料、离子交换树脂、合成纤维、染料、药物、炸药等,因此,酚类化合物也成为当今环境污染物中重要的一员。自然界存在的酚类化合物有2000多种,有一元酚、二元酚和多元酚,根据其能否与水蒸汽一起挥发的性质,分为挥发酚和不挥发酚。沸点低于230℃的属于挥发酚,如苯酚、甲酚等;沸点高于230℃的为不挥发酚,如苯二酚、苯三酚等,多元酚一般属于不挥发酚。 酚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为一个苯环连接一个或多个羟基,还可能带有其它取代基。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或中间体,被广泛用于树脂、尼龙、增塑剂、抗氧化剂、聚酯、药品、杀虫剂、炸药、染料和汽油添加剂等许多商品的生产中。近年来,随着酚类化合物的需求增加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含酚工业废水的排放给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目前处理含酚废水已成为水处理的一大难题。 含酚废水是一种来源广、水量大、危害十分严重的工业废水之一。酚的毒害作用为苯酚和低级酚可使皮肤过敏,能使人的神经、肝、肾受损,长期饮用被酚污染的水源,会出现慢性中毒、头痛、头晕、疲劳、失眠、耳鸣、白血球下降、贫血及记忆衰退等症状,食用酚中毒的鱼会引起呕吐及腹泻;在为饮用水加氯消毒时,即使仅含有0.001mg/L酚类物质,也会产生臭酚;水体中含酚浓度达到1~2mg/L时,鱼类即出现中毒症状,超出4~5mg/L时,将引起鱼类的大量死亡;酚的毒性能大大抑制水中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影响水的生态平衡;使用含酚废水灌溉农田,也会影响作物生长,危及人体健康[1]。酚类化合物已被美国国家环保局列入129种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中[2],含酚废水在我国水污染控制中被列为重点解决的有害废水之一。 酚类化合物由于其急性毒性一直是环保界重点控制的污染物之一。目前对含酚废水治理的方法主要有:氧化法、电渗析和反渗透法、膜法、吸附法以及稀释生化法等[3,4]。 2酚类化合物吸附剂处理技术 我国对含酚废水的处理起步较早。最近几年,对含酚废水处理的研究更为活跃,处理技术正不断发展更新,方法间相互渗透组合,形成新的独特处理方式。 吸附剂处理技术是利用多孔吸附剂将废水中的酚类物质吸附,从而达到净化废水的一种方法。达到饱和的吸附剂可用适当溶剂进行再生循环使用,酚类物质也可回收利用。此法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小、操作方便、吸附选择性高,但受再生能力及吸附容量的限制,难于处理高浓度的含酚废水。常见的吸附剂有活性炭、碘化煤、大孔树脂等。活性炭在吸附水中微量的有机物时具有良好的性格,而处理高浓度的有机废水时,由于其再生较为困难,生产成本高,因而其使用不为人们看好;磺化煤虽然容易再生,但吸附量有限,也使该吸附剂在处理工业含酚废水时受到限制;大孔树脂是在树脂的球粒内部具有较大的孔径和比表面积,利于吸附废水中的酚类物质,且再生性好,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2.1活性炭吸附 活性炭在去除水中有机物、臭,特别是合成有机物(soc)方面,由于众所周知的安全、有效、易于管理等特点,在世界范围被广泛使用。活性炭的吸附容量取决于其本身的特性、吸附质特性和溶液条件三个方面。 2.1.1 pH对活性炭吸附酚类化合物的影响 5种酚类化合物在活性炭上的吸附量在设置的pH范围内随pH变化见表5。苯酚等4种酚类化合物的初始浓度为10.0mg/L,五氯酚的水相初始浓度为4.0mg/L。由表5可见:苯酚等4种酚类化合物在pH1.0~7.0之间吸附量变化不大,pH10.0时,4种酚类化合物在活性炭上的吸附量略有下降pH13.0时,4种酚类化合物的吸附量明显减小。五氯酚在活性炭上的吸附随pH4.0后,吸附量发生明显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不同的pH范围内,5种酚类化合物的存在形式不同。当水样pHpKa时,化合物大多数以分子态形式存在,该种形态具有极高的疏水性,与离子态相比,更容易被吸附。反之,化合物主要以离子态存在,不易被吸附。 表1 pH对活性炭吸附酚类化合物的影响 (以吸附量mg/g表示) 2.1.2 颗粒物颗粒粒径对吸附的影响 固定颗粒物用量和吸附质浓度(以苯酚为例),改变活性炭颗粒粒径分别为40~60目、60~100目、100~160目和小于160目进行吸附实验,结果吸附量分别为0.66mg/g、1.91mg/g、1.98mg/g、1198mg/g,表明活性炭颗粒越小,对苯酚的吸附能力增强。说明活性炭颗粒表面与液体表面一样,也具有自

文档评论(0)

chengzhi52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