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课件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课件(人教新课标版).pptVIP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课件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课件(人教新课标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1949年-1961年8月12日大约有269万东德人通过东、西柏林的81个通道纷纷逃向西部,占当时东德人口的1/6。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54公里,通称“柏林墙”。 它的外围是一道3.5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铁丝网与柏林墙之间有50米宽的空地,在这长160多公里、宽50米的无人地带设有300个观察炮楼、22个暗堡,数千个电子眼和250只警犬。柏林墙高4米,宽50公分,墙的上端还焊接着光滑的圆形铁筒,使人无法攀登。 1961年8月22日,民主德国政治局做出决定,边防兵对越墙逃跑者可以强行禁止,包括开枪。两天后第一个越墙者被打死。 1961年10月27日美苏两方十几辆坦克在柏林墙两侧相隔100米对峙十几个小时,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美国及其西方的盟国此时并不想同苏联发生军事冲突,就接受了“柏林墙”这一既成事实。 争霸表现一 柏林墙封网瞬间,一东 德士兵突然逃往西德。 眺望封锁墙外的亲人 赫鲁晓夫 肯尼迪 扳手腕反映美苏什么态势?优势在哪一方? 图中两个人 物 分别是谁? 勃列日涅夫 尼克松 资料:核武器方面 项目 洲际导弹 潜艇发射导弹 战略轰炸机 核弹头 年份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美国 1054枚 1054枚 656枚 656枚 545架 432架 4300枚 11000枚 苏联 858枚 1400枚 121枚 1015枚 155架 135架 1300枚 4500枚 资料:常规武装力量方面 项目 现役武装部队 坦克 战术飞机 水面战舰 年份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美国 350万人 210万人 8500辆 10500辆 5100架 4500架 360艘 172艘 苏联 340万人 440万人 32400辆 50000辆 4000架 4600架 320艘 240艘 1979苏军占领阿富汗 美国侵略越南失败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 里根(右)与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第一次会面的资料照片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 (1981-1989美国总统) 美国总统里根于1983年3月提出关于建立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倡议。 美国政府于1985年1月4日正式公布。因此项计划扩展到宇宙空间并涉及太空武 器。故又称“星球大战计划”。主要内容为:美国将在太空或地面部署以定向 能(激光、粒子束、微波等)武器为主、包括攻击卫星、反弹道导弹的多层综 合防御系统,拦截并摧毁袭击美国的战略导弹:美国为实施此项计划,于1984 年4月成立战略防御计划局。1993年5月美国政府宣布结束“星球大战计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导 读 提 纲 1. 阅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冷战”政策?思考美国为什么会提出“冷战”政策? 2.阅读课文,归纳出“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它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给当时世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 美苏争霸有几个阶段?各个阶段分别有什么特点?每个阶段双方的领导人分别是谁? 二战后的世界形势和“冷战”政策的含义 “冷战”政策 美国的“冷战”政策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北约组织” 两极格局的形成 美苏争霸 美苏争霸的开始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 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结束 美攻苏守 苏攻美守 双方实现有限缓和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 阶段 时间 特点 美国 领导人 苏联 领导人 第一 阶段 第二 阶段 第三 阶段 50年代中期~ 60年代初期 60年代中期~ 70年代末 80年代 既有缓和又有紧 张,优势在美国 苏联处于攻势, 美国转攻为守 美国采取强硬态度, 苏联全面收缩,美 国同意有限缓和 肯尼迪 尼克松 里根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动脑筋 甲:美苏争霸的实质是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竞争。 乙:美苏争霸的根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潮起潮落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