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方法-板桥中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诗鉴赏方法 南京市板桥中学 魏金枫 2006年高考诗词命题趋势 考点(五个方面) 形象 1:意象 2:意境 语言 1:诗眼 2:虚词 :主要考查动词、形容词、副词和数词等 3:语言风格 :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含蓄委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烘托、反衬、铺垫、伏笔、照应、悬念、 象征、抑扬、虚实、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 篇末点题、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备考方法 1:整体感知 A:三个不忽视 B:读懂诗人(“知人论世”) C:读出类别幻灯片 8 古诗类别: A:从内容上: B:从情感上: 细节揣摩 1:读懂开头 (2006山东卷《晓上空泠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读出妙处 (2005山东卷《江阴浮远堂》)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分析“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的表现力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读出变化 (2006全国卷《题竹石牧牛 并引》)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依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蛎角!牛蛎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这首诗可分为几层? 读出变化 (2006年天津卷《凉州词(其一)》)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4:读懂景物 (2006年辽宁卷《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锵曳杖声。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5:读懂意象 (2006年浙江卷《正宫·叨叨令》)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__意象体现出柔美的特征,而__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形成比较规范的答题模式。 1、运用什么手法, 2、抓住什么意象, (形成和谐画面,) 3、营造什么意境(气氛、氛围), 4、表达什么情感。 了解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 孤寂、凄凉、幽静、恬淡、空灵等 6:读懂典故 (2002年高考全国试题)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7:读懂主旨 (2006年全国卷《南柯子》)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阙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 *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4、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5、评价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A:给出范围寻找相应的意象 B:探究意象蕴涵的思想感情 A:描绘意境 B:鉴赏意境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A: 文眼 B:句眼 四川卷《夜归》 福建卷《端居》 表达方式 修辞 表现手法幻灯片 6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比喻、拟人、对比、双关、设问、反问、夸张、对偶、借代等 题目 作者 注释 边塞诗、田园诗、伤别诗、羁旅诗、写景诗、托物言志诗、咏怀古迹诗等 离愁别绪、建功立业、怀才不遇、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热爱自然等 1:努力联系诗题 2:要突出五“何”(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景) 3:要体会感情基调 1:内容上,有变化:往往由前面的叙述或描写转为议论或抒情 2:写法上:有变化,主要表现有:高与低,动与静,远与近,形与声,虚与实,正面与侧面等 读景物,要善于读出景中之情。 而景物与情之间的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 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移情入景、触景生情、借景物反衬感情。 诗歌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为客观之“象”; 借景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