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4.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课 《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指南录后序》为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专题中“烈士的抉择”板块的第一篇课文。本专题意在引发学生关注个人操守,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了解伟大人物为信仰和理想无私奋斗的精神。而本文则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重在介绍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在民族存亡、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舍生取义的精神。 2、本文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文章简要地记写文天祥出使元营的斗争情况以及套弱后的艰险遭遇并说明抄录诗篇和编纂诗集的目的。文章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感。 3、这篇序文结构严谨,详略得当,疏而不漏。写出使元营的背景、经过,当详则详,当略则略,顺承转合,曲折精妙。文气畅达,富于变化。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被动句式.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重点难点: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策略: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词句运用规律。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文天祥其人及文章写作背景2、熟读课文,理解文意3、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流程】 ●导入: 学生背诵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后,指出《后序》一文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动解释. ●作者介绍: 文天祥 (1236~1283)南宋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学家,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宋理宗佑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佑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由出使北营到南返福州期间的诗作.以《扬子江》诗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之句命意,以表达作者心向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丹心. ●时代背景.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基本上稳定地统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区,迁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断南侵.当时南宋王朝的奸相贾似道只顾追求欢乐,不问边事,国势岌岌可危.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元将伯颜大举入寇,前锋直达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闻报,惊恐万状,乃下诏勤王.次年(宋恭宗德佑元年),贾似道迫不得已,亲自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大战于池州(今安徽贵池),结果大败,伯颜进占建康(今江苏南京).至德佑二年(1276年)初,又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本文开头说的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势说的。[附录]关于文天祥起兵勤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勤王诏至赣(今江西赣州),天祥捧之涕泣,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山蛮,得万人,遂入卫.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至是,痛自损抑,以家赀为军费.……闻者为之感动。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 研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天祥是在什么样的情势下出使元营的? 明确:“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兵临城下,而决策集团无计可施,形势已经到了极其危急的地步,在这样的情势下,而“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文天祥临危受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义不容辞。 2、文天祥对元军是如何估计的,他为什么要以“资政殿学士行”? 明确: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略). 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他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3、请总结第一段的内容 明确:述说出使的背景。 ●研读课文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文天祥到了元方后是如何斗争的,元军有什么样的反应? 明确:写斗争场面极其简练:“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惊动”一词,反映出文天祥“抗辞”的重大影响。虽然军事上失利,但作为国家使节,作者气节坦荡,大义凛然,坚决斗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研读课文3、4、5段,了解文天祥九死一生的经历,感受器精忠报国的激情。 2、积累诡、如、堪等实词的含义;之、以等虚词的用法及“为……所……”被动句式 【学习流程】 ★上节知识回顾 ★研习新课 一、自读第三、四段,翻译下列句子 ①、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