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3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取向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经说过,欣赏优秀的建筑,就像欣赏一幅画、欣赏一首诗,建筑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蕴藏其间的一系列的“意”。那么,中国古代建筑的“意”就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天人合一的空间意识
天人合一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天人一致,天在这里指自然。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第二是天人相应,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基于这一思想,中国人将建筑这种人工文化看作自然宇宙的有机延伸,又将自然宇宙看作建筑的文化母体。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尚大观念
中国古代建筑倾注了中国人对自然宇宙的领悟,建筑尽可能恢宏博大以象征自然宇宙,以大称威。只要经济条件、建筑材料、技术条件允许,人们都愿意将建筑物建造得尽可能的大,用来象征宇宙的宏大。
这种尚大的倾向在古代宫殿和都城的营造中十分常见和明显。
西汉宫殿建筑群包括未央宫、长乐宫和建章宫,其规模究竟有多大,只要看一看其中之一的未央宫的规模就不难想象了。未央宫全宫面积约5平方公里,约占全城总面积的七分之一。据说,宫殿建造时刘邦和萧何还有激烈的争论。当时,刘邦从外还京,见丞相萧何正指挥营建未央宫,刘邦抬眼见工程相当浩大,不禁怒火中烧,质问萧何:“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回答:“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用宇宙恢宏壮阔的空间意识来表现帝王的威望和权势。
中国古代都城的尚大风气也很明显。根据资料记载,公元3世纪末的罗马城面积13.68平方公里,公元5世纪拜占庭帝国都城面积11.99平方公里,公元8世纪的巴格达城面积达到30.44平方公里。而建造于6世纪末的唐长安城,也就是隋朝的大兴城,隋唐两朝的都城,面积达83平方公里,不仅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我国汉长安城面积是35平方公里,北魏洛阳73平方公里,隋唐洛阳45平方公里,元大都50平方公里,明南京43平方公里,明清北京60平方公里。
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不难看出,这种尚大之风并不是某一个帝王的个人兴趣,而是一个民族的审美嗜好和文化追求。
2.尚中观念
中国大型建筑群都在一条中轴线上对称、发展、延伸,从故宫到孔府再到四合院都贯穿一个“中”字,以中为尊。对中的尊崇,一方面与儒家文化崇尚中庸中正的理念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古人宇宙观念的影响。
古人仰望苍穹,发现天空繁星点点,其中北极星永远不动,位于上天的最中间,位置最高,最为尊贵,是“众星之主”,因此对他极为尊崇。而二十八星宿位列四方,围绕着中央的北极星转动,就像诸侯为天子守土一样。赋予“中”以尊贵、神圣、崇高的内涵。受其影响,重要建筑都要建于中轴线上,重要人物也要居中而坐。
(二)淡于宗教的人本思想
这里主要谈两个问题:第一,在人与神的较量中,中国文化的选择;第二,这种选择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具体影响。
1.人本思想
既然建筑是文化的反映,那么,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就不可避免地会表达在建筑上面。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大多认为,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的。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看待和思考一切问题。关于人本和神本的选择问题,一些国学大师都有较系统的研究。
梁漱溟先生说:“以我所见,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梁先生的说法相信是学术界的共识。
林语堂先生的话,就更加简单明了,把梁先生的观点予以引申,讲明了中国文化对宗教的看法。他说:“中国人文主义者自信他们已经会悟了人生的真正目的。人生之目的并非存在于死亡以后的生命,因为像基督所教训的理想,人类为牺牲而生存这种理想是不可思议的;也不存在于佛理之涅槃,因为这种说法太玄妙了。人生的真正目的存在于乐天知命以享受朴素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与和谐的社会关系。”
可以说,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宗教似乎就有一种天生的“淡泊与超然”,表现出了令西方人难于理解的理性与闲淡。这种文化传统的形成,一方面与中国宗教一直处于原始状态的发展状况有关,主要信奉天地崇拜、祖先崇拜。另一方面也与儒家思想的崇理精神息息相关。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关心政治,注重人事。
这种崇理的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人本主义的文化传统,即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这不同于近代以前的欧洲社会。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前,基督教神学是欧洲封建社会总的理论纲领,人始终处于一种依附、次要的地位。这种文化差异对中西方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迥异的建筑风格。
2.人本思想对中西方古代建筑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上属于人本主义建筑,弥漫着浓厚的人本精神,西方古代建筑则主要受神本主义思想影响,属于神本主义建筑,充满着强烈的神的味道。中西方古代建筑在人本与神本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世俗建筑始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