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侨机工:70前扛起救国生命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侨机工:70年前扛起救国生命线 2011年08月03日 09:29 来源:南方日报  女扮男装的李月美被誉为“现代花木兰”。资料图片 HYPERLINK /photo/index.shtml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7月7日,百余名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大陆南侨机工后裔相聚昆明举行公祭,次日,他们在滇缅公路零公里处,开始了重走这条抗日生命线之旅。   1939年,侨居南洋的3193名汽车驾驶员和技术工人,抛弃优裕的生活,回中国西南参加抗日救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南侨机工。他们当中很多人祖籍广东,抗战后有的回广东终老,有的客死异乡。   目前生活在广东的南侨女机工还有1人,遗孀9人,年龄都在百岁左右,而他们的生活大多艰难。   这是一段正在被忘却的历史,这是一段不应该被忘却的纪念。   探访 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家庭   蓝小丽只是稍微知道太爷、太婆去过外国,跟村里的老人经历不同,但对于自己窘迫的生活而言,这些遥远的家族史起不到半点作用   一大早,94岁的罗莲好老人狠狠地向家人发了一通脾气。   孙媳妇蓝小丽并不了解这位太婆婆的人生经历,只知道她出过洋,现在身体不好,每当老人发脾气,她都尽量好言相劝。记者找到她家已经过午,罗莲好老人仍没吃得下早餐。   老人斜躺在一落平房堂屋内的竹椅上,屋子整洁而老旧。老人背后的墙上挂着她已逝丈夫的遗照。家里人说,这幅照片在这里已足足挂了几十年之久。照片的主人公名为李东润,是70年前威名赫赫的一名南侨机工。   李东润的侄子陈严赚回忆,他曾听李东润讲过,20多岁时他携妻出洋,被“卖猪仔”到马来西亚,待了8年,学会了机修技能,当时,会机修技术的年轻人在南洋收入都颇丰,生活有保障,但听到招募南洋机工的消息,李东润和其他热血青年一样,义无反顾就报了名。   李东润的儿子,今年75岁的李保华身体一向不好,从小生活在台山市沙栏镇东光村。前年做了肺气肿手术后,李保华欠下两万多元的债至今仍未还清。   一家6口的重担全部落到孙辈蓝小丽夫妇的肩上。   蓝小丽的丈夫一直在深圳的一个工厂拼命赚钱。为了省钱,他尽量少回家,省吃俭用,但每月也只能寄回1000元。   “结婚5年,他没有一个春节能够回来的,我们没有在一起过过一次年。”蓝小丽忧郁地说。   在这个挣扎在贫困边缘的家庭里,年轻人极少会聊起祖父辈当年意气风发的救国壮举。蓝小丽只是稍微知道太爷、太婆去过外国,跟村里的老人经历不同,但对于自己的生活而言,这些遥远的家族史起不到半点作用,他们也很少跟儿子提起。   据广东省侨办提供的信息,2006年调查显示,当时全省尚在世的南侨机工遗孀共有10名,去年有1人已去世。这些机工的遗孀和后人,生活都处于社会较底层。2009年,广东省侨办引导回粤创业的“海归”捐款,开始资助10名南侨机工遗孀,但每年也只有几千元,很难彻底改善他们的生活。   记者联系到在台山海宴华侨农场和位于揭阳大南山华侨农场的另两位遗孀,但是因为年龄太大,她们都已经难以交流。   追忆 逾三千青年奔赴中国抗战   1939年至1942年,滇缅公路运输物资45.2万吨,而当时所有的国际援助50多万吨,九成以上都由南侨机工运到中国   1939年,李东润还在马来西亚,那一年的7月,他报名参加了南侨机工,既支持又担心的罗莲好在矛盾挣扎中将丈夫送到码头。李东润先坐船到新加坡,再奔赴云南,自此奔波在滇缅公路十曲八弯的危险山道上,再没回马来西亚。   与李东润一起抛弃安逸生活共赴国难的南洋青年有3193名。来时,这群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意气风发。至1942年复员时,1000多人永久地将身躯留在了中国,剩下的也都鸠形鹄面,形容憔悴,仅有460多人回到侨居地,600多人留在中国。   复员后的李东润没有赶上回马来西亚的机会,只好继续留在云南的华侨农场。“可能因为想念家乡或者不习惯农场的生活,他最终回到台山东光村,并把妻子从马来西亚接回来。”陈严赚介绍。   李东润夫妻能够平安归来令亲人感到欣慰。令人遗憾的是,1960年代,回到家乡才10来年的李东润去世了,从此罗莲好老人带着独子李保华孤独地过了半个世纪。   李东润的经历,是所有南侨机工的命运缩影。   1939年,中国海上交通被日军全面封锁。抢修出来的滇缅公路,成为中国通向外界的唯一交通线。   当时的中国,综合国力无法与日本相比,没有能力生产卡车、坦克、大炮或者飞机等重装备。日本人占领中国沿海主要城市、港口,不仅可以摧毁中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国防工业,并且切断了国外援助的海上通道。   中国急需大批熟练司机,穿越西南的崇山峻岭,将国际援助的物资输送进来。国民政府从珍贵的外汇中拿出一部分从西方购买了汽车,但是,路和车有了,却无人可用。要在短时间内培训大量的司机、技工,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几乎不可能。   海外华侨在这个历

文档评论(0)

woai118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