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 现代化(城市化、再社会化)视角 现代化、城市化、城镇化、再社会化概念虽各有侧重,但在关涉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上,它们切入的角度的相同点在于强调其身份的转型和心理的适应变迁。在我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是我们当代社会的“边际人”,他们处在两个时代的交界处,不但要经历中国社会由传统到现代转型的社会文化变迁,完成现代化,同时还处在两种体制的接壤处,跨越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完成城市化他们在这个“断裂”的世界中承受着历时态与共时态的双重转型压力,面临艰巨的再社会化的任务。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对现状更加不满,但又更习惯外出的生活,对未来归属上还没有明确的行动选择,“彷徨于返回乡村与定居城市社会之间”,[2]再社会化过程的坎坷可见一斑:身份裂变、角色冲突、心灵漂泊、行为无序、价值真空、精神疲惫。[3]如社会学家勒纳所言,现代化主要体现为一种心灵的状态,进步的期望、成长的倾向以及使自我适应变迁的准备,都市中的农民工身处发达的媒介市场之外,处于现代社会被遗忘的角落,如此这般难以完成其现代化。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进程息息相关,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但是,城市化的内涵不仅具有数量过程,还具有质量过程,进入城市的人口没有被城市的文明所同化和接受了城市文明仍被当作农村人口看待都不是真正的城市化,因此只有将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作为城市化率衡量指标的有效补充,才能更为准确地衡量中国城市化进程,[4]因此,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的融入适应对我国城市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应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三个依次递进的适应层次,当前,农民工的适应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其精神文化生活亟待改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城市居民与流动人口都存在如何改变、调整和完善自己的问题。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与市民的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是造就“城市和谐市民”,建立“和谐城市”乃至“和谐社会”,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5]对具有在城市长期居住的事实和意愿的可称之为“新移民”的人群,个案调查显示,新移民与城市社区的二元关系正在发生改变,从相互隔离、排斥和对立转向为一种理性、兼容和合作的“新二元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新移民的城市融合要经历“二元社区”、“敦睦他者”和“同质认同”三个阶段,其中“敦睦他者”是甚为关键的过渡期,既令人乐观也可能暗藏风险,如何规避社会风险并缓解新移民的双重路径__依赖,仍是这一阶段的重要课题。[6] 社会排斥(社会距离)视角 社会融合与社会剥夺、社会排斥和社会距离几个概念的发展颇有渊源。社会排斥的概念在20 世纪90 年代由社会剥夺的概念进一步发展而来。社会剥夺是20 世纪50 年代~60 年代从事贫困问题研究的学者们所钟爱的词汇之一。英国学者汤森、斯科特等人认为,达到社会常规生活水平和参与基本的社会生活是现代社会中公民权的基本内容之一,否则就是剥夺了基本的公民权。社会排斥概念承继了剥夺概念的多元内涵,指某些个人、家庭或社会群体因缺乏机会参与一些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被边缘化或隔离的系统性过程,它是一个由劣势地位导致某些排斥,这些排斥又导致更多的劣势和更大的社会排斥,最终形成持久的多重劣势的动态过程,同时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等诸方面的长期匮乏。它可以全面描述弱势群体的多重边缘化处境,目前它已成为研究社会公正及社会弱势群体的核心概念。社会融合的概念与社会排斥相伴而生,但比社会排斥的概念更具有包容性和价值感。“社会排斥”概念往往蕴含着一群被社会排斥的特殊人群,相反,社会融合并不假定一个目标群体,而是一个持续发生并且任何人都介入的过程。[7]因此,社会融合后来逐渐被拓展为西方社会政策研究和实践的核心概念,颇受学界和政府的欢迎,尤其对欧共体成员国制定社会政策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社会距离可视为研究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合中的一个很好的分析视角和测量工具。在内涵界定上向来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之争,博格达斯使之成为社会学普遍适用的概念,并将它从概念变成了具体的测量刻度,通过考察行动主体是否愿意与其他人或者其他社会群体交往,来测量社会成员对于他们之间或者他们与其他社会群体成员之间距离的感觉。社会距离不但反映了人或群体之间的社会差距大小及变化,也对群际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秩序运行产生影响,还可以将社会距离作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稳定的预警指标,通过对它变化趋势的观察,窥视社会结构内部潜藏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政策提供依据。这些概念工具对我们研究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对于社会排斥的种类的划分,有经济排斥、政治排斥、公共服务排斥、社会关系排斥的划分,并认为在我国社会排斥研究具有两个特点,其一,对象并非一般的弱势群体,而是城市中的农民工群体;其二,社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