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键词东北部平原;民歌;共性摘要流传于中国东北部平原的民歌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近代以来关内人口向关外的迁徙,地形地貌、风俗民情、方言等方面的一致性,在民歌艺术上有着亲缘关系,体现出体裁、曲目、旋律风格等方面的一致性。 本文所指的中国东北部平原指的是处于黄河下游,包括冀河北、鲁山东、辽辽宁、吉吉林、黑黑龙江大部,豫河南东北及苏江苏北徐州等大片区域。 这片区域背山面海,西部以太行山、大兴安岭为限,东至渤海、黄海沿岸,山海之间,即是著名的华北、东北两大平原。 华北平原系黄河、海河冲击而成,海拔仅在50米以下东北平原分南、中、北三部分,即辽河平原、松辽平原和松嫩平原。 这里土地肥沃。 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城镇经济繁荣,农、林、牧、渔兼备,自古就是中国的战略要地,同时也为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优越而充分的条件。 据考古界考证,东北部平原南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四、五万年前,这里便有了最早的山东人——沂源人,并开始了他们创造性的劳动。 之后,历经旧石器时期、中石器时期而过渡到新石器时期。 在后一时期公元前500一公元前3000,东北部平原经历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前后相续的三个阶段。 它们作为我国东部文化的光辉代表,具有一系列突出的地域特征。 而且,愈往后,其扩散面愈大,由豫东一带开始,形成一个扇形文化板块,其北端至东北,南端至淮河,与我们所界定的东北部平原区域大体相近。 当时,这里居住着许多不同的部落,史学界统称为东夷人。 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也被称为东夷文化。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性文化类型,如河北的磁山文化属新石器时代早期,辽宁的红山文化、内蒙古的富河文化,黑龙江的昂溪文化、白金宝文化及辽西的细石器文化等。 就它们的发展层次来看,关内早子关外。 当关内已进入定居的农业型经济时,关外先民们还过着居无长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这对民间文化的形成、流传,也有重要的影响。 流传于东北部平原的民歌体裁,以小调最为普遍。 同时还有秧歌它同小调的音乐性格并无明显区别,只是表演场合和方式不同而已、号子等。 秧歌的代表品种有河北的定县秧歌、昌黎秧歌,山东的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以及东北秧歌等。 号子的代表性品种有黄河硪、夯号、胶东渔民号、辽东渔民号、白洋淀冬网号及东北林区伐木号等。 冀西北太行山麓有少部地区传唱信天游爬山歌山曲等,其风格与东部差异较大。 但严格说来,那里已不属于本分布区了。 那么,中国东北部平原的民歌又存在着哪些共性特征呢?一、体裁和曲目方面的一致性如前所述,由于地处平原,城市经济兴盛得早,加上职业、半职业艺人的演唱、传播,这里已成为一个以小调体裁为突出代表的地区。 就目前已记录、整理的数量来看,小调曲目约占全区的三分之二。 20世纪20年代,有人写文章说小曲即小调——引者的历史,从明初到现在,已有五、六百年之久。 它的全盛时代,大约也同昆曲一样,是在清朝乾隆的时候。 在当时欢迎它的是满洲人,就到现在,也仍旧如此。 在北方各省,大约直隶同山东最盛行,其他各地就不深知了。 作者指出小调在冀、鲁两地最盛,又说满洲人最爱听,恰好说明这里的群众有共同的审美趣味,对小调有特殊的爱好。 这个估计是比较准确的。 小调体裁按它的初步形成来算,大约应上溯到中国中古时代的南北朝时期,因为那时候已出现了从军五更转》、《子夜四时歌、月节折杨柳歌》这几种时序体民歌。 据朱自清先生考证,它们就是后世所传的《五更》、《四季、十二月》的祖称。 宋、元之际,由诗而词,由词而曲。 这个曲,就是南北曲。 那么南北曲又是如何进一步变化的呢?仍然援引上文作者的观点,他说我敢大胆断定,‘曲’后来变成了小曲——小曲中的杂曲。 他还说南北曲结构上分为两支,一支是‘杂剧’及‘传奇’,一支是小令及散套。 杂剧及传奇的歌法,由‘弦索的北词’及南戏、而海盐腔、而弋阳腔、而山的水磨调了,经了许多变迁然而南北曲的格式却是始终没有什么变化,并且自元以后没有创新的曲子。 至于小令同散套,则因不合时俗的歌法,就把它们的格式改变了。 以后又有许多新的作品,于是,它们就同北曲分家了。 杂曲同南北曲之分离大约在明初的时候。 不过,我们现在很难——或者说不能——找到明初的小曲供我们比较,但是可以确定的,它们在明朝中叶已完全脱离关系。 在明朝创作的杂曲却已经很有不少的了。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又引了明代沈德符野获编》里的一段话元人小令行于燕、赵,后浸淫日盛。 自宣德正统至化成化治宏治后,中原又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实施指南《GB21345 - 2024黄磷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实施指南.pptx VIP
- 吉林省德惠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docx VIP
- 气流干燥器设计说明书.doc VIP
- 《电子商务基础》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全套教学课件.pptx
- 桶装水项目质量管理方案.docx VIP
- 地震数据采集设备的收放方法、集运箱和车辆.pdf VIP
- 压力管道壁厚及开孔补强计算.xls VIP
- 四五级拼音版 (20220824修订).pdf VIP
- 幼儿园区域留痕培训.pptx VIP
- 2025年贵州省高职(专科)分类招生中职生文化综合考试试卷(英语试题)676.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