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尽的斜塘——品味姑苏之4斜塘老街.PPT

看不尽的斜塘——品味姑苏之4斜塘老街.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1 永安新桥造型优美 */31 省文保单位标志牌 */31 斜塘土地庙碑记 */31 土地庙近影 */31 土地庙内部结构 */31 农民们供奉的土地和土地婆 */31 斗拱和梁柱 */31 祭祀土地的时期表 */31 土地庙后背留影 */31 土地庙大门 */31 PPS 编制 QIAN 2012. 9. 10. 苏州斜塘老街网站 http://www.XTLJ.CN http://www.XieTangH 苏州斜塘老街网站 http://www.XTLJ.CN http://www.XieTangH 苏州斜塘老街网站 http://www.XTLJ.CN http://www.XieTangH 苏州斜塘老街网站 http://www.XTLJ.CN http://www.XieTangH 看 不 尽 的 斜 塘 ——品 味 姑 苏 图/文作者:苏州 晨光 苏州斜塘老街网站 http://www.XTLJ.cn http://www.XieTangH */31 看不尽的斜塘——品味姑苏 斜塘在苏州金鸡湖的东面,风景殊胜看不尽,文物遗迹看不尽。斜塘南面与车坊衔接,北面与跨塘相连,西面与娄葑隔金鸡湖相望,东面毗连胜浦。这个风水宝地过去被当作苏州城重要的东面屏障,也是向东走出苏州的走廊。 最早是北宋末年随着宋高宗南渡长江,有部分北方将士就看中了这块热土。他们化戈为犁,聚居于斜塘就此形成最早的集镇旺墓村。在旺墓村的附近他们建有一所土地庙,或许就是那些北方将士用来祭祀自己祖先的场所。到了元末明初张士诚在苏南这里经营,留下了很多传闻。死之后归葬于此,至今当地还是每年的阴历七月三十祭祀他,处处点燃狗屎香。斜塘除了有张士诚的墓地,还有张士诚的祠庙,以及传说中的吴王女儿的琼姬墩,王羲之的墓等等。 (此页点击翻页) */31 斜塘土地庙位处苏州斜塘镇旺墓村,自古便是苏州东郊的贸易集市和苏州到淞江的重要水上驿站。经文物专家考古论证,从基础填加罐瓦片中有“韩瓶”碎片分析,该土地庙为南宋厅堂建筑,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为研究江南地区的建筑历史演变、建筑艺术、宗教及民俗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重建于1443年的永安桥前身应与土地庙建造年代相符,同为南宋时期建造。永安桥桥身古朴,结构独特,它的发现对研究江南地区古代桥梁建筑具有重要价值。 如今这里一切大变样,苏州工业园区的建立,农村已经不复存在,大片的田地变成了高楼和草地。要想在这里寻找历史的痕迹是有点难度的,但仔细寻找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在告诉我们这里的过去。最有意义的是旺墓村的土地庙和永安古桥。土地庙的建筑完全是一幢宋代的遗构,屋顶的坡度不是很大,但是屋檐伸出很远。整个屋顶是用斗拱支撑在梁上,既透气又美观,在苏州的古建中还是不多见的。更奇怪的是土地庙坐南朝北,与一般寺庙的方向完全相反。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认为坐北朝南反映了建造此土地庙的北方将士,以示不忘家乡,不忘收复北方的故土。将士们因为惦念自己的北方家乡,所以把祭祀家乡先祖的寺庙建成这样。 (此页点击翻页) */31 在土地庙的东北面是一顶古桥,称之为永安桥,但当地人还是把它称为西泾桥,那是因为桥架在西泾河上。桥是比较典型的宋式古桥,用石板当桥墩,三节平桥,不是那种拱形的明清石桥,也没有栏杆。特别是中间的那桥板是整块武康石,稍带弧形,有三十厘米左右厚度,横跨在两个桥墩上,一边刻着永安桥三字,两头还刻着卷草纹。宋代的苏州桥梁建筑一般都采用浙江德清县出产的武康石,石质较硬,暗红色,有点点天然的小孔。这种桥大多是平板桥,没有台阶,没有圆形的桥孔。一般也不用桥栏,比较适用于农村肩挑手提过桥的人。像这样的宋代古桥,苏州保存的并不多。光福铜观音寺门口有一顶,浒关青灯村有一顶众缘桥,车坊大姚村也有一顶大觉寺桥都基本类似。这些桥都是可以基本认定的宋代古桥,宋代至今800多年以上,保存下来也真不容易。 斜塘有着深厚的传统和文化,细细看慢慢品味那是看不尽,看不完的。要想完全了解斜塘的过去很不容易,一是因为工业园区的大规模的建设,二是这里都是河道水网平地,很难像东山西山的古建筑那样藏之于山中,因而更易被毁。保存遗迹是保存历史的最好办法,但是保存与建设是一对矛盾。搞建设的人希望一切从头开始,一切都是建新的。而喜欢历史希望保存民族传统文化的人则与之相反,希望越多保存遗迹越好。如何平衡这个矛盾,还请政府多加斟酌思考。 2012-09-09 (此页点击翻页) */31 正在被拆迁中的斜塘镇 */31 原来的斜塘老街已经是白茫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