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十二章 民 俗
蒙城县民风刚劲,勤劳朴实,民性淳良,热情好客,具有北方汉族人明显特征,但因地
处平原,自然灾害频繁,战乱不断,因此人口流动性大,各地人相互融合,各地习俗亦有融
合渗透。境内虽有“一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之谚,但各地实际差别甚微。
第一节 生活风俗
服装
民国时期,富人冬戴风帽,身着长袍马褂,下穿直筒大腰棉裤,足着棉袜,三道云棉鞋
春、秋戴礼帽,着夹袄夹裤,出门穿长衫。一般百姓冬戴线帽,上着土布右开襟过膝大棉袄
下穿棉裤,脚穿麻窝(麻、草结的鞋);春、秋穿土布对襟单褂,腰系青布巾,穿草鞋或革及鞋
(鞋脸较深,上面缝着皮梁或三角形皮子);盛夏敞头赤膊。家境稍裕的青年,冬戴“火车
头”(东北棉帽),春、秋戴“帽垫”,顶缀红疙瘩(父母新丧为白色),外出穿海昌蓝大褂,少数
人穿西服,着皮鞋。老年妇女冬戴头箍或顶包头,上穿棉袄(肥胖宽大,右开襟,大陀襟镶
边,领口、袖口饰花边,钉布扣五、七枚),下穿大腰直筒棉裤(裤角镶滚边,扎腿)。中青年妇
女,出门穿海昌蓝褂,着荷花色袜,吊带,红绣鞋。
建国初,时尚列宁装,男青年戴蓝军帽。女青年上穿站领盘香扣对襟短褂,夏穿肥胖仅
及膝盖的二蓝色裤,柿黄色袜,带袢鞋。1955 年前后,风行苏联花布。“文化大革命”初期
70
盛行草绿色军装。 年代,服装以蓝、灰、黑三色为主,男性一般穿“二五大衣”、中山装、西
80
装、衬衫,松紧口鞋。 年代,青年男女服装款式新颖,花色绚丽。男上衣有呢子大衣、西
装、港衫、茄克、猎装、青年装、击剑装、香槟衫等,下着西装裤、喇叭裤、牛仔裤。女性着西
装、连衣裙、丝绸绣花时装、滑雪衫、羊毛衫和各种纹饰的毛线织物。城镇居民穿皮鞋,农村
人穿运动鞋。旅游鞋城乡居民都爱穿。
饰物
民国时期,富人男戴玉佩、玉镯、扳指、戒指。女戴手镯、戒指、耳环、耳坠,发髻插钗、簪
等金银玉饰。儿童戴银锁、项圈、手镯、脚镯等。建国初,青年上衣口袋插钢笔。“文化大革
70 80
命”时期,男女老少胸佩毛泽东主席像章。 年代,手表成为人们的时髦饰物。 年代,流
行戴变色太阳镜、戒指,女佩胸花、戴项链、耳坠。
食物
以面食为主,每日三餐,干、稀两类。干有馒头、卷子、粑粑、锅贴、烙馍、干饭等;稀有红
80
芋饭、面条、面片、面疙瘩、菜汤等。平素以咸菜、辣椒、蒜瓣佐食。 年代,生活水平提高
城镇居民喜食甜、淡、低脂肪及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
宴席
婚丧嫁娶,设宴酬宾,喜事较丰,丧事从简。多者几十桌,少者数桌。方桌以七、八人为
限,尊长或客人先入席,面向正门左为上座,右边和两边为陪座,主人或晚辈坐对面下首斟
酒、接菜。宴席开始,先上果碟、下酒菜,次上主菜鸡、鱼、肉(鸡、鱼头朝上宾),席间互相敬
80
酒劝食,气氛热烈,最后一道菜大圆子散席。 年代,宴席质量提高,开始向营养型、清淡
型转化,除饮烈性酒外,还饮用低度酒、啤酒、果酒或其他饮料。
饮料
民国时期,农民夏季习饮生水,或加醋解渴防暑,或加大蒜解毒;秋、冬饮竹叶或桑叶
70
茶。富人饮茶。建国后,城镇居民饮茶之习惯逐步普及,农村仍以饮白开水为主。 年代
后,夏季饮用汽水、果露的日趋增多。
住宅
民国时期,建房先请阴阳先生相宅基。房门多向南,忌迎“太岁”,忌对山墙、窗户或路
口(俗称路箭),临路立石镌“泰山石敢当”以镇宅。建房择吉日动工。建房木材,时尚枣脊
榆梁杏树门(早积余粮幸福门),忌桑树做门(谐音讳“丧”)。门宽三尺三(市尺)。民谚:门
宽三尺三,进得花轿出得棺。室内地面低于室外,意取“聚财不散”,居中的堂屋为主房,户
主或长辈居此。东西厢房为偏房,忌高于主房。正房内后墙悬观音图像或字画,下面条几
上供奉天地或祖先牌位。贫家茅屋湫隘,桌、床全系土坯砌成。庭院喜植石榴(多子)、槐树
(长寿、富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