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处理..精讲.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结 语 在预防和治疗癌症病人中性粒细胞减少伴感染方面已取得了显著进步。 根据病史、查体、影像学和实验室资料进行特殊病原菌危险度分层。 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药物的出现,以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时经验性抗细菌治疗的常规使用,使得细菌感染的死亡率下降。 强力细胞毒性化疗,以及接受异基因干细胞移植,使机会性病毒和真菌感染成为这些病人一个重要的死亡原因。 抗生素耐药性病原菌的日益增加,对临床医生使用抗生素提出了挑战。 * Company name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处理 7月份小讲课—房淼 主要内容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定义及危害 肿瘤病人感染风险分级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处理 发热: 单次口温≥38.3℃或≥38℃超过1小时 中性粒细胞缺乏: <500/mcL 或 <1,000/mcL并预计在48小时下降至≤500/mcL 一、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定义 亚太地区中性粒细胞减少伴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抗生素应用规范(2005) NCCN癌症相关感染防治指南 粒缺患者的感染率显著高于非粒缺患者 李佩文, 等. 2005;5(11):40-42. Huang XJ,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26S (2005) S128-S132. 对415 例次血液病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数 0.5 ×109/L 组感染率显著高于中性粒细胞数≥1.0 ×109/L 组 感染率=感染例次数/病人例次数 16.03 (21/131) 29.60 (37/125) 91.82 (146/159) 0 20 40 60 80 100 1.0~ 0.5~ 0~ 中性粒细胞数(×109/L) 感染率(%) 组间比较, P0.05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特点 病程进展迅速 可突然发生脓毒血症 (Sepsis) 早期感染很难通过临床表现与一般病人区别 因其粒细胞计数减少,严重感染的发病率高 可在获得明显微生物学感染证据前死亡 2002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Neutropenic Patients with Cancer Adap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Kollef MH et al. Chest 1999;115:462-474. ICU感染患者 (n=655)的前瞻性定群研究中,接受起始适当抗生素治疗患者的死亡率降低 初始适当抗生素治疗——降低死亡率 P 0.001 P 0.001 医院死亡率 (%) 不适当治疗 适当治疗 52 24 42 18 0 10 20 30 40 50 60 全因死亡率 感染相关死亡率 24 18 二、肿瘤患者感染风险 低危 大多数实体瘤的标准化疗方案 预计中性粒细胞减少小于7天 中危 自体HSCT 淋巴瘤 多发性骨髓瘤 CLL 嘌呤类似物治疗(如,氟达拉宾,2-CdA) 预计中性粒细胞减少7-10天 高危 异基因HSCT 急性白血病 诱导 巩固 阿仑单抗(CAMPATH)治疗 大剂量皮质激素治疗GVHD 预计中性粒细胞减少大于10天 肿瘤患者感染风险 肿瘤患者感染的易患因素 中性粒细胞减少 肿瘤相关性免疫缺陷 粘膜屏障破坏 脾切除和功能性无脾 糖皮质激素和其它淋巴毒性药物的使用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三、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初始评价 特殊的病史和体检: 血管穿刺及置管 皮肤 肺和鼻窦 消化道(口腔,咽,食管,小肠,直肠) 会阴/肛周 补充病史信息: 主要合并疾病 最后一次化疗的时间 以前有记录的感染史 最近抗生素治疗/预防 医学史 HIV状态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初期评价 接触史: 家中成员有无相似症状 宠物接触史 旅游史 结核暴露史 最近血液制品使用史 实验室/放射学评价: 血常规包括分类,PLT,BUN,肌酐,电解质,LFT 尿液分析 血氧饱和度 有呼吸道症状和体征的病人查胸部X线 血培养×2次(每次2瓶,每瓶至少10ml) 尿培养(有症状时) 特殊部位培养: 腹泻(难辨梭状芽胞菌,肠道病原菌检测) 皮肤(穿刺/活检皮肤病变或伤口) 血管穿刺处皮肤(有炎症时,常规/真菌/分枝杆菌) 病毒培养: 粘膜或皮肤疮疹/溃疡病变 鼻咽部呼吸道病毒(有症状,特别是季节性爆发期间)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病原学检查 经验性治疗选择应基于

文档评论(0)

tianebandeya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