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失序与犯罪异化分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空间失序与犯罪异化分析 摘要:受到网络空间虚拟性的影响,传统的犯罪模式出现形态、对象、结果等多方面的异化,传统刑法与新生的虚拟空间之间日益不相融,刑法适用也略显捉襟见肘。因此,有必要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将帮助行为、预备行为单独设立罪名,以规制虚拟空间中具有更大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刑法体系也必须作出有力回应,引入累积犯概念,增设资格刑及形成“刑法典与单行网络刑法”并存的刑事立法格局,以提高我国应对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司法水平。 关键词:虚拟空间;异化;应对 当今时代,互联网络已经逐渐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在此背景下,犯罪行为人也将实施犯罪的场所扩展至网络空间,犯罪行为也不再单纯限于对于信息系统和网络的攻击,而是转向攫取网络背后所隐藏的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价值,进而产生了各类存在于虚拟空间中的犯罪行为。较之传统社会中的犯罪行为,虚拟空间的犯罪行为因虚拟空间的特性而变得独特。因而,要有效规制这类新型犯罪行为,需要正确理解虚拟空间的特征。 一、虚拟性:虚拟空间的犯罪特征 虚拟空间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它的不现实性。日益频繁的线上支付诠释了虚拟空间的虚拟性——数据的交换即可完成买卖支付。在虚拟空间中,基本构成单位为数字代码组合而成的数据,并以文字、声视频等形式表现出来。由此,虚拟空间归结到底就是数据的构成,由数据表达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因而,在数据构成的网络空间中,万事万物可闻可见却又不可触。虚拟空间中的犯罪也必然受空间虚拟性的影响而呈现出鲜明的特征。(1)方式的隐蔽性。人们在网络空间进行的各类活动,实际上是摆脱了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身份的限制与约束的。正是基于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并非一一对应,在进行犯罪行为之初,行为人就会有意利用技术手段隐藏自身的真实身份,因而其犯罪行为也是具有技术加持下的隐蔽行为。(2)行为的非现场性。虚拟空间中行为依赖的是信息数据的传输,这虚化了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的实际距离,也便捷了共同犯罪中犯罪同伙之间的联络和交流,使得犯罪的难度大大降低。而且犯罪行为与结果之间几乎没有界限,犯罪行为展现出一旦实施就已经完成的特点。网络空间的无限性凸显了立法及司法监管的有限性,使得对网络空间中的潜在犯罪人的预防能力也随之下降。(3)危害的网络复制性。虚拟空间中时空的概念并不明晰,迅捷的信息传递也导致网络犯罪社会危害性的扩大。网络犯罪的潜在受害人的范围非常广,这是因为网络行为的迅捷性为犯罪行为人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仅仅是瞬间其就可以物色到大量受害人;而行为人的行为也因为易于被多次自动重复而易于被复制和传播,投入产出比在网络平台上能得以极大提升,即使一次犯罪获利较小,但千百次的快速复制也会使犯罪所得无限扩大。因此,虚拟空间的犯罪具有更大的法益侵害危险性①。 二、犯罪异化:虚拟空间中犯罪的现状反映 现阶段,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已超出工具理性的范畴。当技术成为新的范式,存在于网络空间中的犯罪行为也变得形态多样。网络对犯罪形态的影响与改变已向整个犯罪体系蔓延。(一)对象异化:虚拟财产界定的尴尬犯罪行为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空间中的评价、认定原则本应没有区别,但网络空间的技术性无疑使犯罪对象的存在样态发生变化,从而给刑法适用带来一定的障碍。而犯罪对象的异化无疑是传统犯罪网络变异最明显的体现。刑法通说观点认为,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具体物②。而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众多不同于人亦不能作为物的新的犯罪对象。固有的观念认为信息只能依靠可触可摸的载体才能成为物,因而对于存在于电子数据、电磁记录中的信息并没有明确的规定③。虚拟空间的开放性创设出具有某些线下物的性质但表现或者存在形式上又不同于实体物的线上对象。其中,最为显著的即为虚拟财产问题。所谓虚拟财产是相对于真实世界中现实存在的实物财产而言的仅存在于网络虚拟空间中的财产④。虚拟财产产生于互联网游戏,随着互联网娱乐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壮大。何为虚拟财产?对虚拟财产应当怎么规制?目前这类问题显然已成为法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显示出虚拟财产性质的不明晰。比如,2006年1月13日的全国首例盗卖QQ号案,法院以侵犯通信自由罪分别判处被告人曾某、杨某拘役6个月,并追缴违法所得人民币61650元⑤。及至2008年,全国首例网游盗窃案以盗窃罪判处被告人于某有期徒刑3年3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⑥。而2009年12月15日,全国最大制售木马案以提供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和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对数名被告人判处刑罚⑦。上述案件发生的具体时空环境存在客观差异,但案件性质具有类似性,行为性质也相当一致,都是通过盗取网络账号密码,窃取游戏装备或虚拟财产以获利,但判决结果的不同显示出传统刑法对于新生事物保护的混乱甚至是缺失。新事物

文档评论(0)

行业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