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预制板 定性分析— 窄条 定量分析— 10×20cm 硅胶G:自含粘和剂 硅胶H:不含粘和剂,铺板时另加入 CMC 硅胶HF254:含荧光剂,254 nm 紫外光照发绿光 硅胶HF365:含荧光剂,365 nm 紫外光照发光 表11-3 2、点样 (1)控制点样量,防止拖尾1-10μL 点样量 = 样品溶液浓度×点样体积 (2)控制斑点大小:一般在2~3mm 3、展开 (1)饱和展开 饱和展开箱展开是指在展开前,箱内的各种气液达到平衡(饱和),展开过程中,薄层上的溶剂不再蒸发,重现性好。 (2)不饱和展开 不饱和展开箱展开是指展开箱中气体与溶剂蒸气、薄层未达到动态平衡时即开始展开;展开过程中,薄层上的溶剂不断地在薄层表面上蒸发,从而造成结果重现性差及边缘效应 边缘效应:即同一种组分在同一块板上,处于边缘的点的Rf值大于中心点。 原因:a、边缘处溶剂挥发快;b、多元溶剂时,易挥发溶剂在边缘挥发快,从而难挥发溶剂(极性大)相对比例大,洗脱能力强,使斑点移动快。 (3)展开方式 上行法、下行法、水平展开。 (4)特殊展开技术 连续展开(相当于增加展开距离) 单向多级展开 双向展开 分级展开(自动多步展开仪) 4、检出 显色、定位 有色物质直接定位。 无色物质 紫外光下定位(λ254,365)。 荧光定位:发射荧光的物质 在荧光背景下显暗斑的物质(荧光熄灭) 显色定位(化学显色) I2蒸气(棕黄色) 浓硫酸/MeOH(1:1)或10% H2SO4-乙醇溶液喷雾后,110℃烘烤 专属显色剂 喷雾:人工、机械 (五)定性分析 1、比移值Rf、R(保留比) R’= 1 /(1+CsVs / CmVm) =1 /(1+KVs / Vm) Rst相对比移值 图12-8 平面色谱展开示意图 比移值Rf、R影响因素 色谱条件一定,Rf只与组分性质有关,是薄层色谱基本定性参数,说明组分的色谱保留行为。 k大,则移动慢,比移值小, Rf↓ ; 正相薄层板,对于极性组分 展开剂极性↑大,Rf↑大(容易洗脱) 展开剂极性↓小,Rf↓小(不容易洗脱) Rf范围:0 Rf 1(组分迁移速度和距离小于展开剂迁移速度和距离) Rf = 0.2~0.8(常用);0.3~0.5(最佳) 2、流动相的速率 与柱色谱相比,TLC、PC中,流动相的速率是不恒定的,展距越大,速率越小。 3、固定相的变化 平面色谱操作大多是敞开的,与大气接触,与柱色谱不同。在上样时,吸附薄层会吸收空气中的水或减活,从而造成结果不重现。 定性 (1) Rf值定性 影响Rf值的因素:饱合程度、湿度、温度 (2)多种溶剂系统定性 改变:a、极性 b、酸碱性 c、种类(组别) d、正向、反相色谱 (六)定量 (1)直接测定 目测 斑点面积 薄层扫描TLCS (2)间接测定(洗脱测定) 分离后刮下相应的固定相,用溶剂将组分洗下,进行紫外测定。 (七)薄层扫描法( TLCS) 薄层扫描法 基本原理: 样品经薄层分离后直接测定或经适当处理使之显色或产生荧光,在特定波长下,用光度计测其吸光度或荧光强度的方法称为薄层扫描法。 薄层扫描仪 测定方法:吸收测定法(UV-Vis)、荧光测定法 1、吸收测定法 利用可见光或紫外光照射展开后的薄层,测定色谱斑点的吸光度 A 随展开距离 L 的变化,得到 A-L 或 A-Rf 曲线,即薄层扫描图。色谱峰面积,可用于定量分析。 由于薄层板存在明显的散射和反射现象,所以斑点中组分浓度与 A 的关系不服从 Beer 定律,需要 Kubelka-munk 理论来描述。 理想空白薄层板的单位薄层厚度的吸光系数 K=0,实际上,K≠0,为消除此影响,以空白板为基准,测定空白透光率或反射率来计算斑点的吸光度。 透射法 透光率: A = -lgT/T0 空白板和斑点 T0=i0/I0 ; T=i/I0 反射法(常用) 反射率: A = -lgR/R0 空白板和斑点 R0=j0/I0; R=j/I0 2、荧光测定法 荧光:某些物质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后,除产生吸收光谱外,还会发射比原来吸收波长更长的光。 灵敏度高,但适用范围窄,要求组分发射荧光(衍生) F=ФI0 abc Ф: 荧光效率 I0:入射光强度 a: 吸光系数 b: 薄层厚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