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明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演讲人:萧放演讲地点:山西省图书馆
《光明日报》 ( 2017 年 04 月 04 日 06 版)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会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岁时节日、礼仪民俗、历史民俗学、中国文化史。
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它将节气日与民俗节日融为一体,是天时与人时的合一,
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祭祖与踏青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 在踏青郊游中活跃生命, 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
的重要功能。 在当代社会, 清明礼俗的传承创新体现在着重培育感恩情怀、 提升生命伦理意
识;贯彻环境保护理念,调整更新传统祭祀方式;亲近自然,拥抱生命的春天等方面,只有我们主动进行清明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的民族才能生生不息。
“天时”与“人时”的融合
清明是传统社会节气、节日合一的重要时间, “天人合一”观念在清明中得到了生动体
现。
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节气是“天时” ,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 ,它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 时间在冬至后一
百零七日、 春分后十五日, 公历的 4 月 5 日前后。《淮南子· 天文训》 记载: 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古称八风之一,它温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风之下,
天地明净, 空气清新, 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 “清明” 节气由此得名。 清明是春天的节气,
春天是四季之始,也是农业播种的时节,民谚有清明前后, “种瓜点豆” 。
农业是传统社会的主业, 为了农事的丰收, 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 还得请祖先保佑,
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 在汉魏之际形成的寒食节, 就承载了这一古老的祭祀
传统。 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 它走了与传统节日生成的不同路线。 古代节日
一般依据节气时令, 但脱离节气时间点, 另外生成民俗节日, 立春到新年、 夏至到端午走的
就是这一路径。 但清明却没有沿用这一文化习惯, 它将古已有之的寒食节俗收归到自己名下,
与此同时清明也改变了自身纯粹属于自然时间的性质。 清明在唐宋后具有时令与节日的双重
意义,古代天人合一理念,在节日生活中得到落实与传承。
祭祖与踏青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它既是自然节气点, 也是传统社会的重大春祭节日。
明真正体现天人合一观念。清明节俗丰富,但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
终追远;二是亲近自然、珍重生命。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传承千年,至今不辍。
礼敬祖先,慎终追远 清明虽然晚出,但它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
与升华。 对于祖先的祭祀我国向来十分重视, 上古四时祭仪中春季祭祀宗庙的大礼称为春礿
庙祭祀。春秋战国时期,墓祭风气渐浓, 《孟子》记述的齐人乞食墓间的故事,似可证明,
但对于身份低微、财力薄弱的庶民阶层来说, 并不普遍。 汉代随着儒家学说的流行,宗族生
活的扩大, 人们因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 返本追宗观念日益深化, 人们对于祖先魂魄托寄的
坟墓愈加重视,上墓祭扫之风转盛。
清
唐人沿袭前代祭墓风俗, 并扩大到整个社会。 从礼经的记载看, 古代并没有春季上墓祭
扫的例规, 但唐时已成风气。 唐玄宗鉴于士庶之家无不寒食上墓祭扫,
于是下诏“士庶之家,
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
食节, 由于寒食与清明节气日的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
火,扫墓亦由寒食扩展到清明,唐人已将寒食清明并称,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描写寒食情
景:“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清明不仅从寒食中分担了祭墓的功能,同时它也
将一些原本属于寒食节日的游戏娱乐置于自己名下,
如蹴鞠、 秋千是寒食的著名节俗,
这时
也已成为清明的娱乐项目,杜甫《清明》诗云: “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如果
说唐朝寒食与清明并列, 清明地位逊色于寒食的话,
那么宋朝清明已基本上完成了对寒食的
置代, 除禁火冷食仍为寒食特有的习俗外,
清明已承担了许多原属于寒食的节俗功能。
明清
时期,寒食基本消亡,春季大节除新年外唯有清明了。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俗的中心。一到清明,
人们就忙着上坟祭扫,湖北有民谚“三月清明
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 ”无论城郊还是乡村,清明祭祖扫墓都显得非常热闹,古代帝王
宫廷祭扫陵墓的声势与排场自不必说,就是一般百姓也是提篮担盒、携纸将烛,竞上墓地。
上坟祭扫, 包括两项内容: 一是挂纸烧钱;一是培修坟墓。唐代以前已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