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届北京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及产业发展论坛;提 纲;;T130℃;2、充电态正极的热分解;主要的过热副反应(3);4、粘结剂与高活性负极的反应;SEI膜分解;主要的过充副反应;短路、过充等;锂离子电池不安全行为的引发因素;关于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的几点看法;2、通过安全性检测的产品并不能说明安全
(1)、安全性是一个几率问题,电池检测的数量不足以暴露安全性问题
假定大容量单体电池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万分之一
动力电池系统 〉1/100
(2)、现有的检测方法不够严格
仅考察了新电池,事实上使用后的电池安全性问题更严重!
应该大幅加强安全性的考核力度
如:检测全充放循环一定周次后的电池;
经历低温充电后的电池;
对电池模块和电池组进行安全测试等 ;3、目前国内电池在安全性方面尚不能满足应用要求,大容量动力电池的大量装车过于冒进,发生安全性事故是偶然中的必然!;4、安全性问题是目前动力电池应用和发展的主要障碍 ,应重点攻关
;5、为提高电池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整车应为电池提供尽可能适宜的温度范围和使用环境
;6、电池安全性问题“可治可防”,但单纯的工艺控制不能解决,必须发展电池自激发安全性新技术,使电池具有自保护功能
例如:防短路技术
电池自发的充电电压钳制技术-防过充
自发的热控制技术
防燃烧技术—阻燃
;
;1、防止电池内部短路的技术途径
保护涂层:陶瓷隔膜、负极热阻层
;2、防过充技术
;S.L. Li,X.P.Ai,et.al., J. Power Sources 184 (2008) 553–556;Problems:
Increased self-discharge rate at the presence of the DPA shuttle;
Shuttling effect only lasted for 20-30 Cycles at 100% overcharge.;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9 (2007) 1497–1501;(2)、电压敏感隔膜;电流: 0.5C ;3、防止热失控的技术
(1)、温度敏感电极(PTC电极);LiCoO2;0;(2)、温度敏感电极材料;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 DC conductivity for a. p-doped P3DT only and b. LiCoO2@p-doped P3DT particles. ;CV curves measured in 1 M LiPF6 in EC-DMC at a scan rate of 0.1 mv s-1 ;4、防止电池燃烧的技术途径
—阻燃性或不燃性电解液
;X.P.Ai,H.Yang et. al, Electrochimica Acta 53 (2008) 8265–8268;国外产品已应用的安全性技术:
;结 语;Thank you all for your attention!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