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栋生:社会上的各种教育观乱,但老师不能乱
2016-09-27王栋生中国教育报
一千个学生有一千种性格,一千种特殊性,面对日益“复杂”的学生们,面对不断变化的时代,教师该怎么教?
王栋生老师认为,尽管时代会变化,一代学生与一代学生不一样,但是老师不能乱,只要老师有原则、守常识,再大的困难也不怕。
当学生群体不再那么“单纯”,教师必须是更有智慧的人
上课间隙,有时我会想:学生这会儿在想什么?他们为什么会那样想?后来我知道,学生和我一样,也在想老师在想什么以及他为什么那样想。
作为任课教师,我并不认为只要上好专业课就算完成任务。
当年我们总把学生当作“可塑性很强”的群体,谁承想,几十年间社会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学校教育会出现那么多预料不到的状况!
学生群体不再那么“单纯”,家庭教育背景变得复杂。教师不能选择教育对象,也因此对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遵循教育原则,同时必须是更有智慧的人,他对学生不能再用单一的教育法,他的教育教学要兼顾有不同背景与个性的人。
不同的家庭背景与境遇对学生的人格、性格可能造成影响。学生到了学校,教育就得发生作用。如果要用相对公平、统一的尺度衡量学生并实施教育,我认为未必是考试成绩,而是个人文明修养,因为这涉及他在未来能否“立于世”。
我长期在高中教学,面对的学生,年龄段在15岁至18岁。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而很多教师也是独生子女,很有意思。
考试制度稳定,不讲“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没有了“阶级”“阶层”的标签,“背景”淡化,特权受到一定的遏制,人的“文化差异”也就显现出来。家长的教育观比较乱,学生的思想和学习也会跟着乱,这就会呈现出各种意想不到的矛盾。
但是,教师不能乱。教师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原则不能变,方法则要应时而化。
教室里只要有一个学生郁郁寡欢,我就觉得自己的课上不好
最重要的教育观,是“人的教育”。教师眼中如果没有“人”,面对复杂的班级状态,肯定束手无策,他的教育教学也必然乱成一团。
教师眼中有“人”,富有人道精神,面对学生时,他才能真正地“以人为本”,注重细节和习惯养成,少犯错误。
目前社会最为敏感的平等诉求,学校和教师都不可等闲视之。中国的文化积淀,有不少落后的因子埋藏在教育中,人分三六九等,官民之别,贫富之别,一直存在(否则中国文化不至于把“有教无类”当作不得了的原则),直到当下,仍然存在落后的“城乡之别”。
比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即使政府有应对措施,但生活条件差,在校遭遇歧视,也会影响成长。
我在江浦区五里村行知苑小学,听老校长杨瑞清和同事们讲述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事,很感动也很难过。那些冬天里没鞋袜的孩子,他们生活的地方离南京繁华中心只有十几公里。
怎样保护学生的自尊,怎样减少他们内心的纠结,往往不是靠教师慷慨解囊就能解决的。此类事宜细不宜粗,能不能说服班级节俭办事,减少活动开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想到别人的难处;能不能提请学校制订由班主任掌握的资助或减免名单,形成制度,等等。
无论如何,不让一人向隅而泣。不知为什么,教室里只要有一个学生郁郁寡欢,我就觉得自己的课上不好。
不久前某杂志微信刊出我的旧文,内中提及劝教师上课不要用“寡妇”这个词,防止心理敏感的孩子受伤。有读者困惑:诸如此类的事很多,教师一一关照,课怎么上?但我认为,只要教师心里有学生,办法有的是。
比如,民间轻慢信仰与风俗的俚语,政治运动留下的伤痕,家庭不幸的记忆,个人遭遇过的挫折,等等,都可能给心灵敏感的学生造成痛苦。教师上课说话,能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吗?教师博大的胸襟充满仁爱,装得下所有的学生、学生的心,就能装得下世界。
只要教师有原则、守常识,任何复杂的问题都不难解决
教师帮助学生,是职责,不能要求学生报“恩”。
曾有学生在随笔中提到“父亲又失业了”,我托班主任悄悄地帮了他几回,学生考上大学后来信感谢,说其实知道是老师帮他的。我没回信。
这个学生毕业后找到了一份薪水较高的工作,我把喜讯告诉同事时,办公室所有老师都欣慰不已(我很看重同事的这种情感)。一个家庭终于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比这更令人欣慰的,是学生在信中说:老师,我知道怎样报答社会。——这就对了,教师无论如何不要把学生当作“私产”,否则教育的性质就变了。
我和一些有过各种困难的学生成了对话者。我们交流对问题的看法,我不试图“改变”他们,我努力去想他们选择的合理性。我认为,总体而言,学生还是向往美好人间,向往真善美的,这或许取决于教师的教育姿态和价值追求。教师境界不高,学生的困惑会变多;但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即学生因此学会混世,老师是个乡愿,在他的影响下,学生群体会庸俗化、社会化。
虽然一直在一所学校工作,所带的班级也有不少差异。1987年我带南大少年预备班,学生年幼,多数来自农村,为了让他们熟悉南京,星期天我常带他们外出参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