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9年伊始,北京舞蹈学院承担了北京市教委关于舞蹈特色资源库项目的建设。 舞蹈特色网络资源库,就是通过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整合舞蹈艺术的相关内容并以网络化的方式实现共享的专业性平台。 目前该特色网络资源库内容正不断趋于完善,公共性效能逐渐凸显。 一、高等院校特色资源库建设的背景概述和研究现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遍推广和应用,我国各高等院校开始借助网络化平台建设特色资源库。 早期的高校特色资源库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平台和校内教学资源的自建数据库模式。 据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建有263个不同类型的特色数据库,其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数据库22个,占总数的83;具有学科特色的143个,约占总量的544;其他专题数据库98个,占总量的372。 [1]其中,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便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 该系统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三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一。 进入21世纪之后,在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高校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开始聚焦于各自优势学科、教学资源的专业性平台建设和科学研究。 如图1①所示,1998年至200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特色资源库的理论探讨文献,从1998年的5篇增加至2007年的35篇,是原来的7倍;特定专题数据库文献从1998年的1篇增加至33篇,是原来的33倍;关于数据库技术系统文献从1998年1篇增加至2007年8篇,是原来的8倍。 图11998年至200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特色资源库的研究文献数量统计图单位篇可见,近年来关于特色资源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而弱于技术性研究,这和众多研究机构和研究者注重内容建设,忽略平台技术性支持有关。 关于特定专题性的数据建设研究增长速度最快,这和政府机构投入的专题数据库建设有关。 但是,关于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质量保证、绩效评估和技术系统的研究较为缺失。 而关于舞蹈艺术特色类数据库主要倾向于专题数据建设意义和原则整体性宏观研究,如陈琳、欧阳晓芹在湘潭师范学院学报发表的《专业舞蹈资源库的建设研究》等。 二、舞蹈特色资源库建设的意义研究者普遍认为高等院校建设专题特色资源库的意义,在于实现教学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提供相关文献检索以及有利于保护地方特色文化等。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舞蹈艺术类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第一方面是能够体现舞蹈文化公共服务的功能,有利于公众参与舞蹈观演活动,从而提升我国公共文化艺术的普及。 虽然舞蹈艺术本身属于小众范畴,但是舞蹈教育和舞蹈公共文化服务却是大众公共性。 所以在建设舞蹈特色资源库时,应始终以普通大众观众为核心,利用网络化资源库平台实现舞蹈艺术的公共教育和公共服务。 第二方面是借助网络资源库实现观众培养和拓展。 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其中,宽带网民规模达到4.5亿,有线固网用户中的宽带普及率达到98.3。 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主导一般公众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这对于传统舞蹈文化艺术的传播既是机遇,亦是威胁。 例如,2010年3月,由丁志诚、梁丹妮等人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主演的话剧《关系》在新浪网进行了首次网络话剧直播。 这种小规模尝试虽然暂时无法打破剧场纯粹体验观赏的瓶颈,却是网络传播对于传统表演艺术的拓展尝试。 笔者认为大众媒介繁荣发展后出现的文化艺术产品和传统表演艺术不是简单地二元割裂,更多的是表现出艺术边界淡化和融合的趋势。 三、舞蹈艺术观众和网络传播媒介的关系舞蹈艺术观众的培养和普及更依赖于大众网络媒介。 对于艺术观众通过现场或大众媒介参与艺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较为复杂,当前观众通过网络媒介和传统现场参与艺术观赏的数据统计不多,无法做到充分地研究,但是通过美国艺术基金会在1992年关于艺术观众的数据调查可知,大部分观众首先还是倾向于选择大众媒介进行艺术观演活动的了解和普及。 通过该调查统计参见下表1可见,现场观赏古典音乐的人只占125,而通过电视、广播和唱片则达到了294、297、338。 对于舞蹈艺术而言,通过电视媒介参与观赏舞蹈的艺术观众比重约为168,而传统的现场参与则只有71。 因此,舞蹈特色网络资源库的建设,便是从潜在、有兴趣的艺术观众入手,为他们了解和体验舞蹈观赏提供平台,而这部分艺术观众更依赖于互联网和电视等大众媒介。 笔者认为,在研究网络等大众媒介、剧场体验和受众观演习惯时,不能简单地夸大或者忽视大众媒介的作用。 现场表演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无人机组装调试与检修-第一章-无人机系统概述.pptx VIP
- 卫星定位导航原理(哈尔滨工业大学)知到智慧树网课答案.docx
- T_CEIAESD 1005—2022_防静电不发火地坪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pdf VIP
- 2021-2022年度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聘任制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试卷及答案.pdf VIP
- 入党积极分子结业考试最新复习资料.doc VIP
- _景区门票收费权质押贷款评估案例.pdf VIP
- 2024年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测试题及答案简答题、论述题.docx VIP
- AI赋能教师专题培训:AI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pptx VIP
- 《即兴伴奏与弹唱2》课件——幼儿歌曲钢琴伴奏中小调式副三和弦的应用.pptx VIP
- 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 .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