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1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 选修]
第二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素材的含义。
2、理解中心印象的含义及其与使用素材的关系。
3、弄清素材和题材的区别。
4、认识同一素材因不同的人或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处理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素材的“意义”,将素材转化为作文题材;引导学生重视素材的积累。
【教学建议】
让学生充分讨论,引导学生把握“中心印象”,并通过中心印象去发现、挖掘素材中蕴含的内在意义,在此基础上确定文章的主旨,在讨论中可不断地调整文章的主旨,使素材的意义不断升华,最终表现出深刻的文章旨意。要对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的认识、分析和把握,发现意义,找到联系,形成观点。这个过程,就是认识材料的过程,就是写作的准备阶段。允许学生的低级幼稚,我们力求引导启发学生从幼稚走向深刻,最终落实到写作实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4课时(指导1课时、训练1—2课时、讲评1课时,亦可边练边讲)
【写作指导】
一、导入提问:
一条小溪、一碗面条、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的外部形象、一句普通的话语,是我们生活中普通得几乎不会引起注意的事物,它们可以引发富有启迪、令人感慨的文章吗?可以画成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绘画作品吗?如果可以,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呢?
二、概念的理解
(一)素材
1、根据例文思考、讨论什么是素材,教师根据教参简单讲解例文中具体的素材。
例文(1): “小溪”与烂“泥塘”
--学习《琐忆》有感
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曾经勉励那些见了夸夸其谈的学者就被吓倒、自惭形秽的青年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
细细品味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令人感到他以幽默亲切的口吻,给我们讲明了一个道理:做人学事,要有自知之明,但不要自惭形秽。
你看那小溪,它发源于山间,从地下汩汩冒出。水是很浅的,但是清澈见底,它不自卑于源泉的狭小、力量的薄弱。它不断地涌出,慢慢地汇聚力量,向预定的方向流去,遇见土石挡路,它会暂时停下来,暗暗地聚积力量,当力量足够时,便漫过土石,浅浅流去,途中又汇入数支溪流,天长日久,它辟开高山,冲决峡谷,把坚硬的、四棱八角的山石涮成了鹅卵石。这时的小溪已变成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的大江河了。
再看那烂泥塘吧,乍看去,浑浊得难以见底,似乎深不可测,于是乎人们对它远远避开,因为它张着吞天的大嘴巴,不时放出臭气。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烂泥塘的水分不断蒸发,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它只是浅浅的臭泥潭而已。
小溪成为大河,是因为它知道自己力量薄弱;它终于成了江河,是因为它不断地充实自己,战胜困难,百折不挠。小溪可贵在有自知之明而又奋斗不息。烂泥塘满足于一潭浊水,在自欺与欺人中混日月,满足中暴露出浅薄的真面目。
所以我们要象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也许还是浅点好!” 来,朋友们,做一条坦诚的、奋斗不息的小溪吧!
例文(2)罗立中的《父亲》油画形成过程
油画《父亲》创作来自生活的震动。油画《父亲》的创作过程是漫长的,罗立中认为农民是这个国家最大的主体,他们的命运实际上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因此他就要刻画一位农民,为他的油画生涯一博。当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消息传出,他再到大巴山寻找灵感。在上大学二年的大年三十晚上这个传统的节日里,罗立中站在公交车站边的厕所旁,一个掏粪老人全然感觉不到周围阴雨绵绵和节日的气氛,麻木地工作着,当时的场面震动了罗立中,印象非常深刻,因此他要塑造一位又脏又臭的掏粪老人。在正式创作之前罗立中又一次回到了大巴山,将邓开选老人的所有照片都拿出来,一稿稿的变化着,画出了一幅综合的农民的形象,油画的题目也由原来的《收粪的农民》改成了《我的父亲》。《我的父亲》通过初审后被送到北京,进行展览前的最后审查时,当时评委被《父亲》所震撼了,久久地观赏、品味着。吴冠中认为这是父亲一代人的形象概括,“我的”就太小了,将“我的”拿掉,就叫《父亲》,他的形象代表了父亲那一代,这样在对观众展览的前一刻,《我的父亲》提升为大家的《父亲》。正是震动了罗立中的农民掏粪画面,才使罗立中创造了震动中国的《父亲》,能够感动自己的才能感动别人。
油画《父亲》的成功得益于罗立中的积累。罗立中得自父亲的遗传,对画画非常感兴趣,他喜欢画国画,擅长画毛笔连环画,大学四年下来非常刻苦地画了300多幅连环画,掌握了一手很受同学羡慕的毛笔连环画技术。在入大学之前在工厂做批评专栏板报的宣传干事,画过很大的一面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