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学(老师勾考试重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904打印社转载 电话 作者:Zgl PAGE \* MERGEFORMAT4 ‘1、刺法灸法学,是研究针灸防治疾病的各种方法、操作技术及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2、砭石是最早的针 3、我国第一部灸疗专著《曹氏灸方》 4、《针灸甲乙经》最早记载了化脓灸法 5、葛洪最早使用隔物灸 6、刺法在金元明时期鼎盛,灸法在明清鼎盛 7、临近动脉的委中、箕门、气冲、曲泽、经渠、冲阳,以及乳中、脐中、小儿囟门不宜针刺 8、表寒者可用温针、表热者应急出针 里证宜深刺,里寒者可用补法、里热者应行泻法 虚寒者少针,虚热者多针 9、毫针的构成——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10、临床常用的毫针规格是根据针身的直径和长度(长短和粗细)来确定的。号大针细,临床常用26~32号(0.45~0.32mm 1~3寸(25~75mm) 11、选择体位以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留针不疲劳为原则。主要是卧位和仰靠坐位。 仰卧体位:前身部腧穴 俯卧体位:后身部腧穴 侧卧体位:侧身部腧穴 仰靠坐位:头面、前颈、上胸和肩背、腿膝、足踝部腧穴 俯伏坐位:顶枕、后项、肩背部腧穴 侧伏坐位:顶颞、耳颊部腧穴 12、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 a高压蒸汽灭菌法(最佳)b药物浸泡消毒法c煮沸消毒法 持针施行手法操作的手称为刺手,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称为押手 刺手作用:掌握针具,实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捻转、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 压手作用: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解和控制针感 14、持针姿势 a、浅层腧穴短毫针操作——二指持针法——右手拇、示二指指腹夹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度角 b、深层组织毫针操作——多指持针法——右手拇、示、中、环指指腹执持针柄,小指指尖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 15、进针法 (给穴位,会选择进针的方法) A单手进针法(用于较短的毫针)a插入法 b捻入法 B双手进针法 a指切进针法(运用短针及要避开血管的腧穴,如曲池、尺泽) b舒张进针法(皮肤松弛部位的穴,如天枢、气海) c提捏进针法(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 d针管进针法(进针不同,适用于儿童及惧针者) e夹持进针法(长针的进针) 16、针刺的角度(概念) a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垂直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b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c平刺:即横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适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如头部) 17、针刺的方向——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病痛部位 18、针刺的深度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深刺)、部位。 19、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A、基本手法:(掌握基本要求) a提插法:使用提插法时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一三到五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六十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的角度和方向。通常认为提插幅度达,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刺激量就小。 b捻转法: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度左右;不能单向捻转,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引起出针困难。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则小。 B、辅助手法 a循法(顺着经脉循行路线,在腧穴上下轻柔地循按)b、弹法(留针时用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c、刮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抵住针尾,食指指甲自下而上频频刮动针柄. 也可以拇、中指轻握针根,以食指自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d、摇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e、飞法(拇、食指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f、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小幅度、快频率地捻转、提插,使针身轻微震颤) 20、得气 概念: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意义:有效性(针刺治疗疾病的疗效),基础性(施行补泻手法的基础),判断性(辨别机体的气血、阴阳、正邪等盛衰) 得气的临床表现: 主观感觉: a、患者: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还会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扩散的现象; 医生: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c、客观表象:针刺局部红晕,肌肉突起、跳动,循经皮疹等 影响得气的因素: 患者:敏感强壮者反应强,迟钝虚弱者反应弱 医者:取穴的准确度、操作的技能和熟练度 环境因素:天气、温度等 促

文档评论(0)

东方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