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学前教育比较.ppt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本资源来源于互联网,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版权,请提出指正,我们将立即删除。

乡村教育思想 历史追溯- 思想构成- 现实意义- 引言 “乡村教育”实验是20世纪2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一种具有社会化整体特征的教育实验,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教育倡导者的立场、观点并不相同。所办的乡村事业也各有特点。有的以教育为中心,有的以生产为中心,有的以政治组织为中心,有的把政治、经济与教育事业综合进行。乡村教育实验对我国的社会改革与教育实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中国乡村教育的历史追溯 (一)当时的国情与乡情 20世纪初,中国的衰落与耻辱已达极致,生活水平仅为美国的5%,人均寿命仅35岁,比西方低一半,虽然从1890年到1913年中国的平均经济发展速度实现了500年来第一次缩小了与西方的差距,为0.8%,但基础羸弱、民生凋敝却是不争的事实 。 1、中国所需改革的不仅是上层的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结构,更重要的是改革下层社会结构 在追求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征途上还依然仅集中于上层结构,未波及到下层社会,当时农村传统的社会结构根深蒂固,没有受到重大冲击。农村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以及广大农业人口的生活方式没有得到任何根本性的改变。 追求中国现代化的无数志士仁人先是把变革的目标集中于中国传统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以后又致力于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文化,但很少涉及如何改造以农业为本位的广大的中国农村社会。 占据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数亿农民仍然生活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少数中心城市的逐步工商化,就构成了社会转型的二重分裂局面。 只有在中国广阔的农村进行长期的、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方式的大变动,才能推动社会真正走向现代化,因此农村底层的重整,就成了决定中国变革最为艰巨而又重要的关键。 2、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体系的加速分化 20年代以后,外国经济势力对中国进一步渗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 众多农民由于受外力压迫,兼之受不良政治的影响,苛捐杂税的勒索,土豪劣绅的剥夺以及水旱灾荒的损失,已陷于破产之境。 西方思想的冲击和帝制思想枷锁的彻底崩溃,打破了传统社会原先在政治体制、经济生活和精神价值领域及伦理规范之间的高度整合。“五四”以后,社会的文化价值日益趋于分殊和多元化。 一种有别于传统价值观的新型文化观被众多的知识分子所接受,降低了知识分子和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对中国传统价值的尊崇,同时也激化了新价值与固有价值及传统结构的紧张冲突。 国内政局的长期混乱,一方面为知识界创造新价值及新价值的传播提供了适当的环境;另一方面,价值的分殊和多元发展又刺激了群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促使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和壮大。 自由知识分子以及民族资产阶级,把愈来愈多的工农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带到了社会的政治中心,要求维护民族独立,实现社会公正,呼唤建立新的文化价值体系,重构政治共同体,以回应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趋势。 在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态度上仍然存有激烈的争论,在科学与民主的宣传已触及到了民族文化结构的心理层面的情况下,“沿袭陈法”或“仪型他国”的主张也甚嚣尘上。反映出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思想文化的非大众化。 参看《橘子红了》《行走中的鸡毛掸子》等。 (二)当时的乡村教育实情 1、背景 到了20年代中期,受政治民主化推动的平民教育运动将教育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由城市普通贫民转移到占中国人口十之八九的农民,这是中国教育在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寻找和依靠最深厚、强大的社会现实力量的逻辑指向的必然要求,农民问题进而成为社会现代转型、社会改造的中心问题,反映出科学与民主精神在教育领域的继续渗透、深化。 2、情况 有很多教育家不约而同地投身农村教育的试验中来,据统计1925年到1935年,各种农村教育试验区就达193个,著名的有江苏昆山徐公桥、无锡惠北、四川巴县、河北定县、山东邹平等。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 小结:当时的乡村教育可以说是死的、没有实效的严重脱离乡村实际的弊害横行的教育,是患上了“外国病、化钱病、富贵病”的教育。 (三)当时乡村教育的各种主张 20年代中

文档评论(0)

alla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