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犯罪故意的概念;刑法总则体系结构图;故意犯罪;犯罪故意的概念;认识说;容忍说;犯罪故意的概念;犯罪故意的构成;犯罪故意的构成;二、对行为结果的认识,即对行为产生或将要产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内容与性质的认识。这种破坏既可以表现为一定的实害,即实际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可以表现为一定的危险,即对人身、财产或者社会秩序的威胁。;犯罪故意的构成;认识的内容;认识的程度;犯罪故意的构成;概 念;表现形式;犯罪故意的类型;表现形式;2、行为人为了追求某一非犯罪的意图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发生,如案例3中,甲为打一野兔,而置可能误中小孩而不顾,并开枪,最终击中小孩,致其死亡击中某乙致死。本案中甲为了打猎物的的主观目的是合法的,但其为了打到猎物,而对致小孩死亡的行为持放任态度,因此属于间接故意。;3、在突发性犯罪中,行为人不计后果,放任某种严重危害结果的发生,如某甲因违法犯罪被某乙当场抓获,为挣脱逃跑,某甲掏出匕首向某乙刺去,随后扬长而去,致某乙心脏被刺破伤重而死。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行为到底会给对方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并无明确认识,但无论何种结果都在行为人能够主观认识到的范围之内,而且其在实施此行为时,主观上并没有排斥这一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发生,因此在此类案件中,行为人主观上持有的也是间接故意的心态。;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均属于故意的范畴,二者在认识因素上对自己的行为会导致的危害社会的后果都有明确的认识。在意志因素上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都不持排斥和反对的态度。;犯罪故意的类型;罪过的内容与表现;从认识因素来看,要审查证据是否能推导出行为人引发的危害结果主观上是明知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判断:;意志因素;如果具有下列情形,则应当认定行为人对实施的行为引发的危害结果采取的是放任的心理态度:;本课小结;谢 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