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的重点(完整版).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 广义。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狭义。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4、学习与教学的五要素和三过程 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①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②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6、⑴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捷克的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 瑞士的裴斯泰洛奇:在《论教学方法》首次提出“教育要心理学化”。 德国的赫尔巴特: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提出“四段教学法”。 俄国的卡普捷列夫:1877年出版了第一步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科学、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它奠定了科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从此确立。 ⑵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维果茨基:提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1908年,《教育实用心理学》,房东岳翻译,小原又一撰写。 1924年,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⑶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70年代,奥苏泊尔,认知心理学。加涅,对人类学习进行系统分类。 ⑷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受精卵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从时间跨度上来说,是人的一生。从内容上来说,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认识发展主要表现为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 (1)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①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②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2、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1)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这是新教学的出发点。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新的教学,这就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我国教育学中也称为“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 (2)关键期(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2-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关键期,5岁左右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二关键期,3岁左右是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 ③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

文档评论(0)

东方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