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学史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PAGE 20 - 中国戏剧学史稿 ——叶长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中国古代戏剧学 1.戏剧理论。 即对戏剧原理、本质的研究和探讨,对戏剧艺术创造全面研究和系统性论述。王骥德《曲律》、李渔《闲情偶寄》是关于戏曲创作的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理论著作。 2.戏剧评论。 包括对作家作品的品评和对演员表演的评论。吕天成《曲品》、祁彪佳的《曲品》和《剧品》。 3.戏剧技法。 包括演唱技法、剧本作法及曲谱等。燕南芝庵《唱论》、沈璟《南九宫谱》、黄旛绰《明心鉴》。 4.戏剧历史。 没有完整的戏剧史专著,但又关于戏剧历史的论述和资料却很丰富。 5.戏剧资料。 包括有关戏剧作家、演员、剧目的记录和历代戏剧资料的摘录汇编。钟嗣成《录鬼簿》、夏庭芝《青楼集》、黄文旸《曲海总目》。 总论:涉及戏剧“作者”、“演员”和“观众”,亦涉及戏剧创作、戏剧表演和剧场效果。论及戏曲创作为最多,论及舞台表演的则较少,而论及剧场和观众的又更为罕见。 中国戏剧发展期 1.发生期:先秦——宋代 2.展开期:元代——明前期 3.高潮期:明中期——明晚期 4.开掘期:清初——清中期 5.徘徊期:清晚期。 先秦的总体艺术论 上古的诗、歌、舞融合的艺术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中国戏剧的艺术特色。特别是《乐记》对中国后世的文艺思想包括戏剧观念的形成,其作用是十分深刻的。者不仅表现在《乐记》有关艺术的社会教化作用、有关艺术的中和之美等文艺思想一脉相传地渗透到后世艺术论中,而且《乐记》还奠定了以“乐”为本位的中国艺术艺术论的特色。 汉代的戏剧表演录 《史记·滑稽列传》、张衡《西京赋》所描绘的“总会仙倡”,周贻白认为当时的演出已“设有类如今日舞台所用装置及效果。” 唐代的剧目记录 任二北《唐戏弄》认为唐代已经有了度“剧场”的记载,考证出唐代的戏场有露天与屋内的之别。 唐代还出现了几部与戏剧有关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崔令钦的《教坊记》和段安节的《乐府杂录》 宋代的勾栏记录及其它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耐得翁《都城纪胜》、吴自牧《梦梁录》、周密《武林旧事》 总论:先秦时期的艺术理论成就最高,其时的总体艺术论是中国历代各门艺术论的本原。汉代对演出活动及表演者的记载,为戏剧演出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唐宋时对剧目的记录及剧场演出的记录,给我们描摹了当时戏剧活动的形象规模。 可以看出,元代以前戏剧发展史中表现出:演出的讽喻性、剧场的娱乐性和理论的综合性。给后世的戏剧实践活动和戏剧理论建设开辟了道路。 ★ 元代戏剧学 总论:元代不仅一些文人的诗文作品中已出现了戏剧批评的专论,而且还出现了几部有关戏剧艺术的理论批评专著和资料专集。元代的戏剧理论批评是我国戏剧学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特点:比较注重对演出、观众及剧场的记录。 一、元代戏曲表演论著 1.元代的戏剧学家往往本人就是杂剧作家或散曲作家,如:钟嗣成、周德清等。一些作家还直接运用当时新兴而又最为流行的散曲形式,写下了戏剧学的篇章。如:杜仁杰《庄家不识勾栏》套曲对元代剧场演出的描绘。关汉卿《不伏老》套曲对元代作家精神面貌的表现。 2.有关戏剧的专门著作。这些专著记录及研究的方面较广泛,开启了许多新的领域。 A.胡祗遹在《黄氏诗卷序》就表演艺术对演员提出“九美”要求。包括了演员的形体素质、风度旗帜、生活积累、演唱技巧等许多方面。 影响:其合理精神在明清的表演理论中都有所反响,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或在清代的《梨园原》中,都可以看出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一脉相承的关系。 B.燕南芝庵的《唱论》,对前人歌唱经验和当时戏曲演唱时间的理论总结。关于戏曲演唱的声乐理论和歌唱方法。 3.元代的勾栏见闻录 A.山西农村至今保留的元代建筑的戏台或其遗址; B.《蓝采和》等杂剧中关于演出的描述 C.杜仁杰的《庄家不识勾栏》、高安道的《谈行院》再现了元代勾栏的演出情况。 4.对演唱者的关注 元末明初,夏庭芝《青楼集》对演员的生活艺术活动的记录。 A.演员聪慧不凡,技艺超绝并热爱杂剧艺术。 B.演员的悲惨生活。 C.记载了诸宫调、说话、嘌唱、舞蹈等著名艺人。 二、元代戏曲创作论和作家评论 1.《录鬼簿》的戏曲作家评述。 记录戏曲、散曲作家一百五十二人,作品明目计四百余种。 特点: A.给关汉卿、高文秀等(以写激烈之词)作家以显要的地位; B.给艺人作家应有的地位。 创作动机:科场不顺,借以抒写身世之感,为“相知者”所作的小传。 内容: A.作家的戏剧活动事迹; B.在小传和吊词中评论了一些作家的创作风格; 2.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记述了元代戏曲、散曲作家71人的简略事迹及其杂剧作品78种目录,又载佚名作者的杂剧作品78种。 3.杨维祯等人的戏曲创作论 A.乔吉:提出关于乐府结构的见解。“凤头、猪肚、豹尾”。 B.杨维祯:在《东维子文集》中收有专论戏曲的文章数篇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