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玉米育种学扬州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邓德祥;?第六节 玉米育种途径和方法(四) ——雄性不育性的应用; 玉米是最早应用雄性不育性的作物之一。自1950年第一个玉米雄性不育系杂交种问世以后,玉米雄性不育的研究与育种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1970年,美国玉米生产上的雄性不育系杂交种的种植面积已达总面积的80%左右。由于当时所用的不育系几乎全部属于T群不育系,而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对T型细胞质有专化侵染性,结果导致玉米小斑病大暴发,使玉米生产蒙受巨大损失。; 1970年后,各国玉米育种家陆续开展了新型不育系的选育,使雄性不育的育种工作又有了新的发展。目前美国玉米生产中,雄性不育系杂交种的面积约占播种总面积的40%左右。; 我国也是开展玉米雄性不育研究和育种较早的国家之一,李竞雄等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展了这项工作,当时所用的不育系大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T型不育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新型不育系的选育,部分育种单位先后育成了一批高抗玉米小斑病的新型不育系。如:双型(辽宁昭乌达盟农科所)、唐徐型(华中农业大学玉米研究室)、L2型(辽宁省农科院)、ZI A型(河北省农科院)、YII-1型(江苏农学院)等等。; 雄性不育的育种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现已大面积用于生产的雄性不育系杂交种有C豫农704、S中单2号、华玉2号、C掖单3号、丹玉12号、C73单交、苏玉6号、苏玉12号等。;一、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的类别与特性; (一)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类别; 自1931年Rhoades发现玉米雄性不育现象以来,至今已得到一百多种不育的类型。 Beckett(1971)从世界各地引进30个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进行鉴定分群,方法是: 第一,以携带不同恢复基因的恢复系测定各不育系的恢保关系; 第二,用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接种,鉴定各不育系的抗性反应。据此,将所测定的不育系分为三大群,即T、C、S群(表4-10)。; 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的分群 ------------------------------------------------------------------------ 组群 不 育 细 胞 质 类 型 ------------------------------------------------------------------------ T HA、P、 Q、 RS、 SC、 T、 1A、 7A、 17A等 S B、 CA、 D、 RK、 F、 G、 H、 I、 IA、 J、 K、 L、 M、ME、 ML、MY、 PS、 R、 S、 SD、 TA、 TC、 VG、 W、 双、小黄、大黄、WB、唐徐、二咸等 C Bb、C、 ES、 PR、 RB等------------------------------------------------------------------------Beckett.(1971),刘纪麟(1979),郑用琏(1982),李建生(1993);(二)各群雄性不育系的主要特性; 1、T群 该群雄性不育系的不育性极其稳定,花药完全干瘪不外露,花粉败育较彻底,败育花粉形状多种,以菱形三角状为多并呈透明空胞,比正常花粉粒小。来自于美国Texas地方品种“Mexican June”(1945年)的T型不育系是其代表。T群不育系最显著的表型特征是对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高度专化感染,因此生产上难以应用,仅在高纬度的冷凉地区有少量使用。; T群不育系的恢复受两对显性基因——Rf1和Rf2控制,Rf1基因位于第3染色体的短臂上,Rf2基因位于第9染色体上。Rf1与Rf2表现为显性互补的效应,不育性的恢复需要同时具有Rf1和Rf2这两个显性基因,但两个基因可以是纯合的,也可以是杂合。如果这两个基因中的任何一对为隐性纯合,雄花育性便不能被恢复。; T群不育系属孢子体型雄性不育。育性的反应取决于孢子体(母体)的基因型,而与配子体(花粉)的基因型无关。因此,当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后,F2代出现一定比例的不育株。对T群不育系与恢复系的大量研究表明:大多数T群不育系与恢复系均带有Rf2基因,不育系与恢复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