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doc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一九八三车十月十八日) 本会自1980年10月成立,到现在已整整三年。按照会章,第一届理事会任期已满,现在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总结工作,进行改选,并交流研究成果。值此新旧交替之际,请允许我将三年来的工作做一汇报。在汇报理事会工作以前,先简要回顾一下我国科学技术史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三年来我国科技史工作概况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指引下,由于全国广大科学技术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科技史工作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中国古代科学技史的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向着纵深方向发展,不仅考证史实史料,描述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宣传,而且开始深入探讨它的规律性问题,走向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道路。特别突出的是,过去基本上处于空白状况的世界和中国现代科技史的研究,由于与四个现代化的关系密切,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三年来,科技史刊物和机构不断增加,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综合性的刊物上科技史的文章不断涌现,开设科技史课程的高等学校也越来越多。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内有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室和近现代科学史研究室外,复旦大学。华中工学院、杭州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钢铁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华东师大、东北工学院、内蒙古师院、郑州大学等四十余所高等院校内也没有科技史研究室或者有相当力量从事科技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自从 1980年 8月钱三强同志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同志们给中央书记处上科技史课以来,又有不少党校、干部学校和各种类型的干部进修班开设了科技史的课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将自然科学史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并列为同一级学科,将技术科学史与冶金、机械、化工、力学等并列为同一级学科,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一些大学已授予一批项士学位。这标志着科技文在我国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继有人,前途远大。   科技史整个领域的工作是各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努力的结果,从学会角度来讲也是广大会员积极努力的成果。 1、中国科技史的研究 (1)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 这三年中间出版的中国科技史专著约30种,发表在各种学报上的文章纳1,350篇,领域广阔,内容较为丰富。 夏湘蓉和李仲钧合写的《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杜石然等六人合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先后荣获科学著作奖。其他重要的著作还有,《中国天文学史》(二种)、《中国古代天文文物图集》、《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史》、《中国昆虫学史》、《中国钻探发展简史》、《中国地理学史》(上册)、《历代治河方略探讨》、《中国古农具发展史简编》、《中国农业遗产要略》、《中国古代的土壤科学力》、《古代藏医史略》和《徐光启年谱》等。此外,还出了一些古保科技人物传略。 在整理中国古代科学典籍方面,重要的著作有:《中国古代潮汐论著选译》、《古航海图考释》、《先秦农家言别释》、《夏小正经文校释》、《诗经中有关农事章句的解释》、《真腊风土记校注》、《王恢农书(校注)》、《齐民要术校释》等,还把藏文《四部医典》译成了汉文。即将出版的《徐光启著译集》提供了若干有价值的新资料。   除专著外,三年来还出版了不少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论文集,如上海《中华文史论丛》为庆祝李约瑟80寿辰而编辑的《中国科技史探索》,如《内经研究论丛》、《科学史集刊》和上海科技出版社连续出版的《科技史文集》等。   在纪念杰出科学家方面,我会1981年在郑州举行了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的讨论会;1982年在杭州举行了纪念李善兰逝世100周年讨论会;有关单位还召开会议,出版论文集,纪念孙思邈、李时珍等。   西藏天文学史研究会于1981年在拉萨成立,《中华医史杂志》几乎每一期都有关于少数民族医学史的文章,《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2辑的少数民族专号,受到国内外的热烈欢迎。   湖北省博物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武汉工学院、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和武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对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编钟、编磬的复制成功,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进行艺术铸造方面,在文物复原工作方面,以及推陈出新、发展民族音乐方面,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   利用古代资料研究现代科技问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古代科技遗产,是具有中国特点的科技史研究工作。它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在地震、水利、建筑和其它工程技术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直接为四个现代化服务。新的《中国地震资料总表》即将出版。《历史上的北极光与太阳活动》、《地月系长期加速的研究与中国古代日食纪录》、《从广东省历史上的地震看干旱与地震的关系》、《北京近二百五十五年雨季及其多年变化》等古为今用的文章也受到有关方面的注意。今年成立了一个张衡学社,专门开展这一方面的工作。 (2)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   1979年纪念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