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数学平面向量复习讲义
上高二中:喻国标
一.高考要求:
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掌握向量的加法和减法.
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掌握正弦,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二:高考热点:
本章的重点是向量的概念:向量的两种表示:共线向量,零向量的概念:向量的运算及坐标表示:线段的定比分点,平移: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解斜三角形中的应用等.其中,向量的共线,数量积,向量的平行与垂直,夹角公式与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则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内容.
三:高考预测: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预测在今后高考中平面向量的试题主要有两类:一是考查平面向量的概念和运算,突出考查共线:垂直,向量的模,数量积以及应用向量的几何关系判定点,线位置关系:二是突出平面向量的工具作用,主要是与函数,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解斜三角形的综合题.
四.向量问题解题入口有三:1.几何法 2.坐标法 3.概念性质法
5.1 向量的概念与性质(1课时)
内容精讲.
向量的两个要素:(1)大小---------模; (2)方向
向量的表示方法:
几何表示法:用有向线段表示,但不能说有向线段就是向量.
字母表示法:①大写字母;:②小写字母:
坐标表示法: =(x,y) 的坐标=终点B的坐标减去起点A的坐标.
特殊向量
零向量:长度为零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 规定其方向是任意的.
单位向量:长度等于一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记做为: (x,y)且或(cos sin) (02)
相关关系向量:
共线向量(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记做∥.规定: 与任意一向量平行.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记做=
注意: ①零向量与零向量相等; ②任意两个相等的非零向量都可以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并且与有向线段的起点无关.
相反向量: 长度相等方向相反,
练习
1.已知向量,则一定共线的三点是( )
A. A B D B. A B C C. B, C, D D. A, C , D
2.已知向量
3与直线3x+4y+5=0的方向向量共线的一个单位向量是( )
A (3,4) B (4 , -3) C ( D (
4.设向量则( )
A (-2,-4) B (-1,-2) C ( 4 ,-1) D (-4 ,1)
A. ① ② B ① ④ C ② ③ D ② ③ ④
6.设P={ ∣ =(-1, 1) +m ( 1, 2), mR }, Q={ ∣ =(1 , -2) +n( 2, 3), nR }是两个向量集合,则P∩Q=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命题中正确的个数是( )
若
若∣∣;
∣∣
若
若平面内四点A,B,C,D,则必有.
8.下列条件中,能确定三点A,B,P不共线的是( )
A
B
C
D
9.已知向量
若点A,B,C能构成三角形,求实数m应满足的条件:
若△ABC为直角三角形,且∠A为直角,求实数m的值
5.2 向量的加法和减法运算(二课时)
一:内容精讲:
几何表示的向量加法和减法
1.向量的加法运算
法则
三角形法则 平行四边形法则
(2)运算法则
交换律: 结合律:
两向量平行时,平行四边形法则不适用,用三角形法则.
2.向量的减法运算
(1)运算原理:是加法的逆运算,
运算法则
是连接与终点并指向被减数的向量
①围成一周顺次始终相接的向量(向量链)的和为
②∣∣∣-∣∣∣≦∣±∣≦∣∣+∣∣要探讨等号成立的条件
坐标表示的向量加法和减法
已知:=(x1, y1) , =(x2, y2) 则=(x1+x2 y1 + y2 );=(x1-x2 y1 - y2 )
几何意义: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