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模具设计合理化.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塑膠模具設計合理化 大綱 分模面設計 澆注系統設計 冷卻系統設計 排氣系統設計 脫模機構設計 分模面設計檢查重點 設計分模面時,除了考慮模具結構外,必須考慮到鉗工組立 分模面設計,需要檢查的重點: 分模面的位置判斷 分模面定位—可增加模仁定位方式 分模面是否有尖角 澆注系統的合理化 模穴配置盡量採用平衡配置 流道末端必須設計冷料井 結合線位置 可增加額外肉厚設計?改變原結合線位置 增加額外肉厚設計 澆口設計的合理化 澆口的主要作用有二: 模穴填滿後,塑料會在澆口處凝固,防止倒流 多模穴模具,澆口可用來平衡進料;對於多澆口單模穴的模具,澆口可控制結合線位置 最常出現的澆口設計錯誤,就是造成產品有噴流痕(jetting)。 噴流 定義: 自一受限區域(如噴嘴或是澆口),到一較厚和開闊的區域,形成的彎曲摺疊似蛇的流痕。 解決之道: 加大受限區域 阻止到其開闊區域 正確澆口位置以避免噴流 澆口設計對噴流的解決方式 使用凸片方式 利用CAE軟體分析檢查塑料通過澆口時的剪切率(shear rate)是否超過材料商的建議值。 矩形邊緣澆口設計 扇形澆口設計 重疊式澆口設計 凸片澆口設計 針點澆口設計 潛入式澆口設計 冷卻系統的合理化 牛頓冷卻定律 Q=αAΔTθ 縮短冷卻時間的方法 提高熱傳係數α 提高模具與冷卻介質間的溫差ΔT 模溫固定,儘可能降低冷卻介質溫度 增加冷卻管道的熱傳面積A 水管的直徑不能過大;過大的直徑會使流速減慢,雷諾數降低,熱傳係數降低。 冷卻水流速與水管直徑的關係 典型的冷卻系統 冷卻孔直徑、深度和節距 冷卻水路設計重點 冷卻水路與模穴表面各處距離最好相同,但冷卻水路與模穴的距離儘量不小於10mm 澆口附近加強冷卻 水路入口與出口的溫差儘量降低 若可以的話,滑塊內側也需冷卻 須注意平衡問題 澆口附近加強冷卻-側澆口 澆口附近加強冷卻-薄膜澆口 澆口附近加強冷卻-多澆口 水路出入口的溫差儘量降低 排氣系統的合理化 成形過程中,塑料進入模穴,模穴的空氣必須容易排出,塑料才能順利充填。 排氣不良時,產品表面會有困氣造成氣泡、甚至焦痕。 在成形過程中,最常遇到的情況,常常是因為澆注系統設計的不恰當,造成排氣問題。 當產品造型設計不適當時,排氣問題亦很難解決。 脫模機構的合理化 脫模機構可分為: 簡單脫模機構(頂針、套筒) 頂針規格選擇是否冾當? 頂針位置選擇是否合理? 除了頂出,能否顧排氣的設計? 頂出面若為曲面,是否有作定位? 側向脫模機構(滑塊、斜銷) 滑塊機構設計參數 滑塊—設計重點 滑塊、鎖緊塊、壓塊、斜撐銷及耐磨塊,都須熱處理。 S1=S+(3~5) 可避免在作斜撐孔圓角過大時,造成滑塊後退行程不足 滑塊行程S1倒勾行程S 鎖緊塊角度Θ1 =斜撐銷角度Θ+3度 斜撐銷有效長度L1×sin(Θ)=S1S 斜撐銷總長L必須要提供足夠有效長度L1 安全距離LS至少須大於20mm 滑塊機構設計檢查點 滑塊行程是否有預留安全距離 斜撐銷角度必須小於25度 鎖緊塊角度至少為斜撐銷角度加上三度 鎖緊塊後端至模板距離是否大於20mm 滑塊種類選擇是否恰當 鎖緊塊安裝是否恰當 斜銷 斜銷—設計重點 頂出行程EJH必須能夠將成品頂出分模面,因此其距離必須大於成品高度H。 頂出行程配合斜銷角度,必須能夠讓成品倒勾脫離模具,因此實際頂出距離EJH*tan(斜銷角度)必須大於倒勾行程S 斜銷與頂針的安全距離需大於20mm,否則易造成頂白現象。 設計斜頂出時,斜頂高度儘量小於或等於公模高度。 斜銷機構設計檢查點 斜銷行程是否足夠? 斜銷強度是否足夠? 斜銷是否與其他機構產生干涉? 斜銷與頂針距離是否恰當? 7B_精密模具廠 模具技術專員 李幸峰 Poor Good L=0.5~0.75 mm W=澆口厚度(mm) A=型腔表面積(mm2) n=材料常數 0.6 for PE,PS 0.7 for POM,PC,PP 0.8 for CA,PMMA,PA 0.9 for PVC h=澆口厚度(mm) t=零件壁厚(mm) L=0.5~0.75 mm W=澆口厚度(mm) A=型腔表面積(mm2) n=材料常數 0.6 for PE,PS 0.7 for POM,PC,PP 0.8 for CA,PMMA,PA 0.9 for PVC h=澆口厚度(mm)(h1=nt h2=wh1/D) t=零件壁厚(mm) W=澆口厚度(mm) A=型腔表面積(mm2) n=材料常數 0.6 for PE,PS 0.7 for POM,P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