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点详解:自然地理和地图(2).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地理考点详解 ——自然地理和地图(3) 3.季风类型: ⑴类型:①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 ②热带季风:我国西南及印度一带。 ⑵风向与成因差异: 冬季:东亚一西北季风,南亚一东北季风 =====盛行风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即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和赤道低压)====低温干燥,风力强劲;———→海陆热力差异形成。 夏季:①东亚一东南季风====盛行风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即空气由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高温、湿润和多雨 ————→海陆热力差异形成; ②南亚一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 39.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40.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大气环流与使高低纬、海陆间热、水交换,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易于成云致雨的气流: ①上升气流:气旋、赤道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控制区。②气流从海洋吹向陆地:离海洋越近,水汽越多,降水越易形成。如:夏季风、西风带、信风带的迎风岸。③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 ·不易于成云致雨的气流:①下沉气流: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压带控制区;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冬季风、信风带的离风岸。 (3)大气降水 【考纲中没有但必须掌握的知识】降水的形成: ⑴降水形成条件: ①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 ·饱和和过饱和空气的形成: 气温愈高,空气容纳的水汽量就愈多;气温愈低,空气容纳的水汽 量就愈少。在一定温度下,当空气不能再容纳更多水汽时,就成为饱和 空气。如果已成为饱和状态的空气,再增加水汽,或降低气温就会使空 气达到过饱和状态,成为过饱和空气。 ②有一定数量的凝结核----吸湿性的微尘。 【实例】:伦敦早期工业发达,烧煤为主,尘埃多,加之近海,湿度大,易成雾,有“雾都”之称。 ③水滴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 40.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2.大气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33.大气的组成 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1.干洁空气:①氧(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②氮(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③二氧化碳:它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④臭氧:能大量地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少量穿透大气的紫外线又起到杀菌治病作用。 2.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成云致雨的必要原料。它们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 3.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如: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全球变暖;氟氯烃化合物的增加破坏臭氧使其减少。 34.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流层: 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原因:地面是其热量的直接热源。 ⑵对流运动显著。 原因:该层上部冷,下部热造成的。其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平均高度:12千米。 ⑶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34.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平流层: ⑴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外,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原因: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增温。 ⑵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原因: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 与人类关系也密切:①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②平流层水汽、杂质含量极少,能见度很好,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34.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高层大气:气压很低、密度很小。2000千米~3000千米的高空,可看作地球大气的上界。在80~500千米高空,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人类的无线电短波通讯等有重要作用。 (2)对流层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35.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地面辐射能量增温(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储存于大气中)——→大气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以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简明理解思路】太阳热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35.大气的受热过程 [明确几个要点]: ①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②吸收

文档评论(0)

shuju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