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十二章-休克.ppt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第十二章-休克.ppt

其他各型休克的特点 一.感染性休克   70%以上由G-菌及其内毒素引起. ①内毒素有拟交感神经作用,使儿茶酚胺分泌 ②内毒素直接损伤组织细胞 ③内毒素可激活补体、激肽和纤溶系统 ④内毒素能激活WBC,促进其贴壁和释放。 2.心源性休克 常见原因:大面积心肌梗塞 ①血压明显降低 ②常出现严重肺淤血和肺水肿 3.烧伤性休克 ①早期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 ②血液浓缩比较明显、容易出现DIC。 ③容易合并感染,病情更加恶化。 4.过敏性休克 ①仅发生于过敏体质者; ②组胺是关键因子; ③发病迅速且严重; ④应立即注射缩血管药物(肾上腺素) 5.神经源性休克 ①发病机制简单—微血管失去中枢控制而扩张; ②预后好——不需治疗可愈,或用缩血管药物后  迅速好转。 病因学防治 积极预防休克的发生 发病学防治 1. 改善微循环,恢复微循环灌流量。 扩充血容量 ——“需多少补多少” 2.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 扩血管药:充分扩容基础上使用;休克早期可用 缩血管药:不宜长期使用;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首选 三.对症治疗 第七节 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患者,男,40岁,有多年胃溃疡病史。入院前一天解黑便2次。 入院体查:神志淡漠,血压60/40mmHg,脉搏130次/min,脉细而弱,皮肤冰冷。以往血常规检查均正常。给予止血治疗,输液和输血共500ml。病人24h尿量约50ml. 实验室检查:Hb 90 g/L, pH 7.3,PaCO2 30mmHg ,[HCO3_]16mmol/L。 Case Study 1 1.该患者发生休克了吗?属于哪种类型?处于哪一期?有何种酸碱紊乱? 2.该患者血压为何降低? 3.患者尿量为什么减少? 4.该患者应如何治疗? Questions 男性,65岁,车祸伤1小时入院。 入院检查:神志恍惚,血压60/40mmHg,脉搏140次/min。X片示骨盆线性骨折。 立即输血600ml,止痛,腹部手术探查,见肝脏破裂,腹腔内积血及血凝块共约2500ml.术中血压曾降为零。又给输血输液1500ml和5%碳酸氢钠700ml。由于病人入院后未曾排尿治疗,又给利尿剂。4小时后病人血压逐渐恢复正常,尿量逐渐增多。 Case Study 2 1. 患者骨盆骨折,为何要腹部手术探查? 2.治疗中为何应用碳酸氢钠? Questions 掌握 1.休克概念、无复流现象、 功能性肾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2.休克各期微循环变化特点、     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临床表现。 熟悉 1.休克病因,分类;    2.休克时重要器官的功能变化。 了解 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 本章要求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一) 微循环的改变★★★ 1.前阻力血管和微静脉持续收缩,微循环灌流量急剧↓。 2.大量迂回通路关闭,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开放。 3.微循环“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微循环缺血。 1 .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儿茶酚胺↑ α受体→皮肤、内脏和肾的血管收缩→ 微循环灌流↓  β受体兴奋→动静脉短路开放→ 组织缺血缺氧 2.血容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血管紧张素Ⅱ促使血管收缩 (二)发生机制★★★ (三)代偿途径及意义★★★ 途径: 1.血流重新分布(受体分布不同引起)    2.自身输血(容量血管(毛细血管和微V)收缩) 3.自身输液 意义: ⑴有利于维持动脉血压??? ⑵有利于心脑的血液供应 (四)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以兴奋为主,早期意识清楚 泌尿系统: 少尿或无尿(功能性肾衰竭) 心血管: 血压(-) 、 心率↑ 体温: ↓ 皮肤:苍白、 大量出汗 休克Ⅰ期临床表现及机制 问题: 针对休克Ⅰ期微循环特点,结合临床,应该如何治疗? 二.休克Ⅱ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 又称进展期、可逆性失代偿期 ? (一)微循环的改变★★★  1.小血管痉挛较休克Ⅰ期明显减轻, 微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2.微循环“灌而少流、灌多于流”,微循环淤血。 1.缺血缺氧→酸中毒→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2.缺血缺氧→扩血管物质(组胺、腺苷、乳酸、K+)↑ 3.血液流变学改变:微V流速↓,RBC易积聚, 血粘度↑,WBC 粘附。 4.内毒素作用: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入血         →激活巨噬细胞→NO生成↑         →血管平滑肌舒张→持续性低血压 (二)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