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比较教育学的产生 比较教育学史前阶段 比较教育学的形成与逐步成熟 20世纪比较教育的发展 比较教育学史前阶段(19世纪以前) 1 古代游记描述阶段 2 近代评论性比较教育 3 有目的探究引介的比较教育 古代游记描述阶段 通常把14世纪文艺复兴以前的教育称为古代教育 访问者或旅游者的游记描述 古希腊历史学家罗多德,在对波斯战争的评论中,提及了当时的波斯的教育状况。研究包括对波斯人、埃及人、亚述人、等文化的比较性评论。 希腊将军、学者色诺芬,是有记载以来最早真正对教育做出比较研究的人。在《波斯国王塞勒斯》一书中,叙述并评论了波斯教育见闻。 古罗马西塞罗,在《雄辩术》、《布鲁图斯》和《共和政体》中,描述了希腊和罗马的教育状况,比较了两者在教育方法上的差异。 特点: 1 旅游者、访问者的观感描述及其某些印象性评论 2 随意性强,出于一种兴趣和个人爱好 3 比较零散,不成系统,很多比较研究是出于其他目的 4 很少有实际应用的目的 近代评论性比较教育 16世纪以后,宗教改革运动 描述教育更详细,开始关注和研究教育问题 德国的米豋多普,汇编的资料直接指向外国教育研究成果, 伊拉斯莫斯,对英格兰及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教学、教育作了评论,并和意大利作了比较 英国威廉·佩蒂爵士在《调查国家状况的方法》一书中阐述了有关国外观察的更学术化的方法。 特点: 1 研究外国教育普遍受到重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在研究别国文献中开始讨论教育问题。 2 开始注意到别国教育中有用的经验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教育评论趋向。 3 开始出现了通过比较教育研究,应运用量化方法研究,提出了改革教育中策略的现象。 有目的的探究引介的比较教育 18世纪, 随着工业化运动各种教育随之创新, 1 法国实施以传授自然科学为重要内容的新大学的高教改革。 2 各种新型学校出现,如实科学校,培养新工业发展所需的各科人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反响。 3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力加强,引起社会的全方位关注。 4 殖民地的扩张,向殖民地移植教育。 布林克曼对古代和当代的教育比较研究 法国哲学家狄得罗,对法,俄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后,制定了俄国教育发展规划。 法国孔多塞,通过比较英国、德国和意大利教育,提交了一份法国教育发展研究报告 卢梭《关于波兰政府的几点构想》中列出来教育专章,等探讨教育问题。 中国的比较教育发展 自汉代起,与朝鲜、日本等邻国有着密切交流。 汉武帝 创立太学 “以养天下之士” 等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传人 朝鲜开始“立太学而教育弟子” 传授儒家经典 公元640年,朝鲜首次三国派遣留学生到唐朝, 从7世纪开始,日本开始派遣学生,使者到中国,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带回日本 中国玄奘, 根据个人见闻写成的《大唐西域记》详尽的介绍了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人文,历史、地理 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广泛的介绍东方文化,开创了欧洲认识东方文化的新时期。 认识: 比较教育很早就存在于人类的教育活动之中,对教育起积极作用 古典教育的终结是旧教育消失促使新教育产生的必然结果。 比较教育是在不断的改进扬弃整合中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发展起来的。 比较教育学是产生 1 产生的社会条件 2 产生的学科基础 3 产生的学术特性 18世纪末到19世纪,是科学比较教育学的发生时期,以全盘借鉴为主要特征。 比较教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大工业革命的推动,表现在 1 促使旧的手工生产方式向以科技为基础的新的生产力,提出培养科学型生产者的要求。 2 工业化使欧洲的生产方式,生产手段到社会结构和社会道德观念发生了改变 3 工业化形成了商业竞争,市场瓜分及战争的威胁,各国竞相寻找结构良方,加紧变革教育制度,引进新技术和人才。 比较教育学产生的学科基础 比较教育学的动机:从外国获得有益的教训 产生了:伯克托尔得的《论指导和扩大爱国者访问者的探讨》、巴塞特的《关于外国教育和教育模式考察结果的利用》等都强调了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创立一门相应学科的必要性 朱利安的《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 比较教育学产生的学术特性 贝雷迪揭示了比较教育学的最重要的本质特性,即通过比较教育研究达到有目的的借鉴以变革本国教育。 “借鉴”成为衡量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 全盘借鉴:借鉴某种教育的基本形式,依据本国需要对特定国家教育形态的直接移植。 “借鉴” 动机推动了比较教育学实现了质的转变,形成科学的学科方向框架 1 强化研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促进本国教育有目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