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40
盘龙寺隧道洞身开挖施工方案
第一节、编制依据、范围及施工准备
一、编制依据
1、《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2、《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
3、《改建铁路金华至温州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盘龙寺隧道设计图》(金温扩能施(隧)-13)。
4、《改建铁路金华至温州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双线隧道复合式衬砌参考图》(金温隧参02(W))。
5、《改建铁路金华至温州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双线隧道钢架、施工方法及辅助施工措施参考图》(金温隧参03(W))。
6、本项目编制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7、现场勘测、调查等所收集的相应资料。
8、我部现有的施工设备、人员配备、技术力量、管理水平,以及新工艺、新工法等施工经验。
二、编制范围
金温扩能改造工程JWSG-Ⅲ标盘龙寺隧道正洞洞身开挖。
三、工程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地貌
盘龙寺隧道道位于低山区,自然坡度40°~50°,相对高差约200~300m。中线所经之地有大部分地势较险,植被茂密,沟谷发育。
(2)、交通状况
隧道进口位于缙云县五台镇,出口位于丽水市莲都区双黄乡,进出口附近均有乡村公路通过,中线附近有330国道和金丽温高速公路通过。
(3)、气象特征
测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降水主要集中在2~9月间。据缙云县气象台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为17.2℃,最高月份为7、8月,平均气温28℃,最低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6.3℃
(4)、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隧址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按《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2009年版),属于C类铁路工程。
2、工程地质特征
(1)、地层岩性
盘龙寺隧道地层比较单一,主要有侏罗系上统高坞组熔结凝灰岩及燕山期侵入的流纹斑岩;另外,在山间谷地、洼地及山坡地表上还零星分布有第四系坡洪积和残坡积层。各地层主要岩性特征如下:
(2)、第四系
主要分布在山间谷地、洼地及山坡地表上。山坡上以残坡积物为主,沟谷则以坡洪积物为主。残坡积物主要为含碎石粘性土及碎石土,广泛分布于隧道沿线的山坡表层,以粉质黏土、粘土等为主,褐黄色,硬塑状,含少量碎石,厚度一般为0.5~2.5 m。
坡洪积物主要为卵石土主要分布在隧道洞身浅埋段,褐黄色,饱和,稍~中密,卵石含量60-70%,粒径6-8cm,最大达25cm。呈圆棱状,主要成分为熔结凝灰岩,局部含块石。厚约2~3m,局部达7.7米
(3)、侏罗系上统高坞组
隧道大部分地段岩性为灰白色、褐灰色、褐黄色流纹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表层主要为强风化(局部见全风化),厚度约1~10米不等。其下为弱风化,岩体一般较完整~完整。Rc=32.94 MPa,属硬质岩;软化系数Kr=0.68
(4)、燕山期侵入流纹斑岩
推测侵入体范围为DK77+570~DK78+200。表层为薄层硬塑粉质黏土,厚约0.5~1米,下伏全风化流纹斑岩,灰黄色,下为强~
3、地质构造
(1)、断裂构造
隧址区属于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的浙东南褶皱带丽水-宁波隆起中段。区内未见元古代变质基底出露,全为中生代晚侏罗世一套巨厚的酸性火山岩。构造以断裂为主,从空间展布方位看,发育有北东方向的两条断裂。区内褶皱不发育。
F1断层在地表与线路中线几乎平行,产状为102°∠80°,推测为压性,为F2次生断层。据DK76+900左21m、DK77+000左23m二处EH-4物探测线揭示,断层带处电阻率等值线明显向下凹陷,推测该处围岩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可能影响围岩稳定。
F2断层在地表与中线交于DK77+270处,推测该断层为压性,交角约15°,产状268°∠83°,宽约5~10m。Gc-Ⅲ098-07605、07606、07607显示,断层带节理密集,主要发育有三组:①组产状为300°∠60°,14~15条/米;②组产状为205°∠75°,5~6条/米;③组产状为140°∠50°,7~8条/米;岩体较破碎。
F3断层于地表与中线交于DK82+340处,交角约62°,产状30°∠73°,推测该断层为压性。地貌表现为沿际下村大冲沟呈北东向延伸,与线路近正交。DK82+000~+600段EH-4显示,在该处电阻率等值线横向不连续,推测为断层反应,节理较发育,岩体较破碎。
F4断层于地表与中线约成60°,交于DK82+830处,产状57°∠70°。钻孔Jz-Ⅲ098-08201(里程DK82+820右12m)中孔深29.4~30m段岩芯糜棱化,质软。据此判断,断层破碎带主要以糜棱岩的形式表现,断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