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动词的发展解析.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语语法史 第三讲 动词的发展 动词的发展 第一节 上古汉语动词的词头和词尾 第二节 动词情貌形尾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上古汉语动词的词头和词尾 1.上古汉语动词的词头: 2.上古汉语动词的词尾: 1.上古汉语动词的词头 和名词一样,上古汉语动词也有类似词头的前加成分,最常见的有“爰”、“曰”、“言”三个,语音相近,当为同源字: 爰:爰居爰处,爰丧其马。《诗经·邶风·击鼓》 爰居爰处,爰笑爰语。《诗经·小雅·斯干》 爰始爰谋,爰契我龟。《诗经·大雅·绵》 曰:曰为改岁,入此室处。《诗经·豳风·七月》 天方艰难,曰丧厥国。《诗经·大雅·抑》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小雅·采薇》 1.上古汉语动词的词头 言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诗经·魏风·汾沮洳》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邶风·柏舟》 关于“言”字,历来争议颇多,胡适《诗三百篇言字解》认为“言”有三义:一、乃也;二、而也;三、之也。吴世昌《诗三百篇“言”字新解》认为“都”可以释为“以”字。丁惟汾《俚语证诂》认为“言”字可释为“俺”。潘允中认为是足句成分,也有人认为是助词。 1.上古汉语动词的词头 另外还有“聿”、“遹”: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诗经·大雅·文王》 爰及姜女,聿来胥宇。《诗经·大雅·绵》 昭事上帝,聿怀多福。《诗经·大雅·大明》 遹求厥宁,遹观厥成。《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匪棘其欲,遹追来孝。《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2.上古汉语动词的词尾 上古汉语动词还有类似词尾的后加成分,我们不妨亦以词尾视之,就是“思”、“止”、“只”: 思: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上古汉语动词的词尾 止: 既曰归止,曷不怀止。《诗经·齐风·南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舝(xiá)》 君子至止,言观其旗。 《诗经·小雅·庭燎》 只: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诗经·邶风·柏舟》 王力说“思”、“止”很像语气词,杨树达认为是语末助词。 第二节 动词情貌形尾的产生和发展 1.词尾“得” 的产生和发展 2.形尾 “了”的产生和发展 3.形尾 “着” 的产生和发展 4.形尾 “过”的产生和发展 5.形尾“起来” 、 “下去” : 6.新兴动词词尾“化”: 1.词尾“得” 的产生和发展 词尾“得”来自动词“得”,大约从汉代开始,“得”字可以放在动词的后面,后代也一直沿用这种结构,例如: 民采得日重五铢之金。《论衡·符验》 渔者网得神龟焉。《论衡·讲瑞》 世或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至者。嵇康《养生论》 这种“得”具有明显的“获得”意义,但还不是词尾,仍是动词。 1.词尾“得” 的产生和发展 “得”字放在动词后面,又具有另一种意义,就是表示可能性,按意义说往往成为倒装的“能”(料得==能料),这样,“得”就开始虚化了。唐代诗文中例子很多: 苍天变化谁料得?杜甫《杜鹃行》 数茎白发那抛得。杜甫《乐游园歌》 这种“得”字和动词之间还可以插入副词“不”、“未”: 唇焦口噪呼不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天边老人归未得。杜甫《天边行》 1.词尾“得” 的产生和发展 由此可见,这种“得”还不是真正的词尾。但真正的词尾“得”正是从这种“得”发展而来。 真正的词尾“得”产生在唐代,宋代以后使用更加普遍。 词尾“得”用在句尾,必须引进补语,它所引进的补语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补语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这就等于壮语后置: 旗下依依认得真。《季布骂阵词文》 此条记得极好。《朱子语类四纂·卷一》 1.词尾“得” 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种补语是表示行为产生的结果,可以是句子形式,可以是谓语形式,也可以是一个形容词(带“了”字)。例如: 太子既生之下,感得九龙吐水,沐浴一身。《八相成道变文》 王郎才见公主面,唬得魂魄胆飞扬。《丑女缘起变文》 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1.词尾“得” 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种补语起源较晚,大约在宋代,他是使成式中间插入一个“得”字,表示“能够”: 只这个天下人拈掇不起,还有人拈掇得起么?《景德传灯录》 纵使青春留得住,虚语,无情花对有情人。欧阳修《定风波》词 江南游女,问我何年归得去?苏轼《减字木兰花》词 2.形尾“了” 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汉语动词有情貌(aspect)的变化,主要是用“了”、“着”二字作为词尾表示动词情貌。“了”表示完成貌;“着”表示进行貌。严格地说,他们不是词尾,而是“形尾”,因为这不是构词法的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霞霞14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