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颖和从颖得声的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釋“穎”及从“穎”得聲的字 (首發) 張崇禮 北華大學 古文字中有如下字形: A:《壐彙》3505 B:(《璽彙》3192)、(《壐彙》3193) C:《壐彙》3420 D:《壐彙》3432 E:《壐彙》2624 F:《壐彙》3258、《壐彙》3308 G:徐賚(釐)尹朁鼎蓋內(《集成》2766.1)、徐賚(釐)尹朁鼎肩部(《集成》2766.2)、~鼎(《集成》1502)、信陽2.09、信陽2.014、信陽2.8、包山2.260 H:魚鼎匕(《集成》00980A) A,亦可寫作“”,李家浩先生釋為“會”, 李家浩:《信仰楚簡“澮”字及從“”之字》,《著名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4-211頁。白於藍先生釋為“??(穗)”或“秀”, 白於藍:《釋褎——談秀、??一字分化》,《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348-352頁。何琳儀先生釋為“柔”, 何琳儀:《魚顛匕補釋》,《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1期。王寧先生釋為“?”。 王寧:《釋“?”及相關的幾個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14年12月4日。?G,黃傑先生釋為“沐”。 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李家浩:《信仰楚簡“澮”字及從“”之字》,《著名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4-211頁。 白於藍:《釋褎——談秀、??一字分化》,《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348-352頁。 何琳儀:《魚顛匕補釋》,《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1期。 王寧:《釋“?”及相關的幾個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14年12月 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14年10月4 我們認為A應該是“穎”字。《說文》:“穎,禾末也。从禾、頃聲。《詩》曰:‘禾穎穟穟。’”徐鍇繫傳:“穎者,銳也。故謂錐之末為穎。”《漢書·禮樂志》:“含秀垂穎。”顏師古注:“葉末曰穎。”《晉書·郭璞傳》:“青陽之翠秀,龍豹之委穎。”左思《吳都賦》:“鈎爪鋸牙,自成鋒穎。”“穎”為物之末端尖銳部份,故木之末、禾之末、錐之末、葉之末、毫毛之末、兵器之末皆可曰穎。A字从“↑”,“↑”即表示尖銳之義,如古文字“朿”、“矛”皆从“↑”。 目前所見秦漢文字中的“穎”大都从禾、頃聲,A已經類化為“禾”。但古陶文有一例作(陶彙5.71),其左中“↑”的“∧”形雖然已經變得平直,但還基本保留了A的寫法。 A在璽文中用作姓氏,即“穎”姓。《正字通·禾部》:“穎,姓。《左傳》穎叔考。漢穎容,著《春秋條例》五萬餘言。”B當爲“穎多”或“多穎”合文,為複姓。C所在璽印為“穎陽羘”,穎陽,地名,即潁陽。《戰國策·魏策一》:“東有淮穎。”《史記·蘇秦列傳》“穎”作“潁”。穎考叔亦寫作潁考叔。潁陽,地處潁水之北,秦時屬潁川郡。《漢書·地理志》:“韓分晉得南陽郡及潁川之父城、定陵、襄城、潁陽、潁陰、長社、陽翟、郟。”璽文或以地名為氏。 D字从骨从A,“骨”當爲加注的聲旁,猶“穎”加注“頃”聲。古頃聲與圭聲多通用。如作“半步”講的“?”、“跬”,又作“頃”、“蹞”。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564頁【頃通圭】條。《說文》:“頃,頭不正也。”《說文》:“奊,頭衺骫奊態也。从夨、圭聲。”段注:“奊,頭衺者,頭不正。”“頃”、“奊”實為一詞。“骨”即“冎”,見母歌部;“圭”,見母支部。聲母發音部位相同,韻部支歌旁轉。D字在璽文中用作姓氏,亦當釋為“穎”。當然,如果以“骨”為義符,則此字亦有可能釋為“脛”。脛,見母耕部;穎,溪母耕部。考慮到璽文此字用為姓氏,我們覺得還是第一種可能性較大。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564頁【頃通圭】條。 E字右半从冎从A,“冎”與“骨”同,所以E當分析為从彳穎聲,疑即“迥”字。古頃聲與冂聲多通用。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560頁【冂通頃】條。《禮記·中庸》:“衣錦尚絅。”“絅”《尚書大傳》引作“蘔”。璽文中用作姓氏。《萬姓統譜·迥韻》:“迥,漢迥克。見《印藪》。”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560頁【冂通頃】條。 F从衣穎聲,當釋為“顈”、“褧”。《玉篇·糸部》:“顈,襌也。”《儀禮·士昏禮》:“被顈黼。”鄭玄注:“顈,襌也。”賈公彥疏:“此讀如《詩》云‘褧衣’之‘褧’。”字又作“蘔”、“絅”,見上文。 《古文四聲韻》卷四《去聲·宥第四十九》的“柚”字下引《籀韻》作“”,白於藍先生指出此字實是从衣的“褎(褏、袖)”字。這成為白先生釋“??”或“秀”及王寧先生釋“?”最主要的證據。今按:《籀韻》此字从衣穎聲,亦當釋為“顈”。之所以附在“柚”字之下,我們

文档评论(0)

189****82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